瓦尔德内尔

发力漫谈(二 肌肉的协调)

发布时间:2020-05-14   点击:0次    
字号:
在发力漫谈(一)中,对发力的前提和不当发力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进行了初略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发力的前提应该是在技术动作基本熟练后的观点,并对技术熟练提供了三个基本的判断标准,这就是:1、技术动作的协调性;2、技术动作的稳定性;3、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在这篇文章中,想从肌肉的协调性上对发力技术的协调性问题再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期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我们知道,肌肉的收缩是人体动力的源泉。发力技术要依靠全身各个部分的用力,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参与发力技术的身体的各个部分的用力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实际上,这种分析就是对参与运动的各个身体部分的肌肉工作的分析。一般情况,我们都是从技术的角度对协调性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从技术层面使我们能够清楚怎么样去做(what),但在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去做(why)上,就显得十分单薄。原因就是协调性的问题从机制上讲,主要是肌肉的收缩与关节的运动,技术的协调性只不过是它们的外在表现。换言之,肌肉与关节的运动是因,而技术的表现就是果,肌肉的协调与技术的协调之间是因果的关系。因此,技术动作的不协调,其主要原因是肌肉与关节的运动不协调。要解决技术动作不协调的问题,最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解决肌肉与关节运动上的不协调。

那么,肌肉的协调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从生理学、解剖学的角度来分析,有遗传基因、身体发育、神经过程、运动素质、心理特征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涉及到肌肉运动本身协调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 主动肌之间的共济活动。

为了便于理解,先对肌群的分工与协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乒乓球任何技术动作,都是许多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共同活动的结果。根据肌肉在同一技术动作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以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肌肉,我们就称之为原动肌。按照原动肌在完成动作中的效率不同,又将原动肌区分为主动肌和副动肌。如,前臂击球动作,肱肌、肱二头肌发挥的效率大,我们就叫它们为主动肌,肱桡肌、旋前圆肌的作用要小,我们就叫它们为副动肌。

任何技术动作,只要有原动肌工作,就有与它作用相反的肌肉存在,我们把这样的肌肉称之为对抗肌。上述击球动作中的对抗肌是肱三头肌。

固定肌是将原动肌定点骨(运动幅度较小的肌肉附着端的骨称定点骨)加以固定的肌肉就叫固定肌,如前臂击球动作中原动肌的定点骨是肱骨,加固肱骨的肌肉有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等肌肉。

中和肌是协助原动肌工作,抑制和抵消与工作无关的其它活动方式的肌肉。如上述动作中的旋前圆肌。

在完成一个动时,不同的肌肉起着不同的作用,这就是分工。参与工作的肌肉所起的作用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而只能在相互配合中表现出来,这就是协作。离开或缺乏这种协作关系,动作将很难完成,或者就极不协调。当然,肌肉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动作的改变,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做屈的运动时,所有对应的伸肌都是对抗肌,反之亦然;如手腕内收(正手搓球)时,尺侧的腕屈肌、腕伸肌成为原动肌,桡侧的腕屈肌、腕伸肌就成为对抗肌。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练习时,不仅要有目的的发展与技术动作直接相关的原动肌,同时也要重视相关肌群的发展,才能保证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

在弄清楚什么叫主动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主动肌的共济活动就显得方便了许多。

我们知道,乒乓球任何技术动作都是由身体多个部分参与来完成的,有的动作还需要全身的配合,比如大家讨论的拉球的技术动作,就需要由下至上全身各个部分的参与。身体参与运动的部分越多,也就意味着参加运动的肌肉群越多,参与收缩的主动肌越多。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动作的完成和动作的质量,都是参与运动的主动肌共同收缩的结果。只有当这些主动肌的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时,你的技术动作才会具有最大的实际效应。

乒乓球运动中,分析和理解主动肌的共济活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技术动作究竟有哪些肌肉参与运动。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的基本结构。我们可以想象,连一个技术动作的基本框架都来没有建立起来的人,他又怎么能去正确的动员身体的有关部位去投入练习。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的观点,弧线是怎么产生的,制造弧线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和手法,如果不清楚,那么,合理的技术动作就不可能建立,就不用谈究竟是哪些肌肉参与了,更不用谈其中哪些肌肉是主动肌,怎么样去共济活动了。在实际的练习中,我们有些球迷朋友对正手攻球的动作要领仅仅是体会到了小臂的向前向上,以撞击的形式击球,但不知道这只是击球动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正确的手法应该是向前向上向内,击球形式虽然是以撞击为主,但仍然要带点摩擦。为什么要加上向内的动作,主要就是解决弧线的问题,从球拍运行的轨迹上看,向内是球拍的圆弧运动,但从动作的分析上看,不少球迷朋友把它看成为是手腕的旋内动作,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从关节运动的方式上分析,手腕是不具备旋内的运动功能的,只有桡尺关节才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向内的圆弧式的拍形调节,是桡尺关节旋内的结果。大家不仿现在就试试,如果你把自己的小臂固定不动,看看手腕是否能进行转动呢。由此我们可以检验,凡是需要调节拍形的运动都是前臂旋内旋外来完成的,涉及到旋前的主动肌主要是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涉及到旋后的是肱二头肌和旋后肌。当旋前(内)时,主动肌是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对抗肌是肱二头肌和旋后肌,旋后(外)时,主动肌和对抗肌就交换过来了。

还举一个例子,小臂的向前挥拍动作,看上去是小臂在运动,但实际上引起小臂屈的主动肌却是附在上臂的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到技术动作所涉及到的有关肌群的知识,并根据自己掌握动作的情况(包括力量)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就会大大的提高我们的技术动作质量。只有当你明白了某一技术动作所涉及到的主动肌究竟是哪些肌肉,你才有可能去进一步研究这些肌肉在收缩时的协作关系、协同关系,从而达到主动肌的共济。

(二)明确参与动作的主动肌的收缩方式。

乒乓球运动在肌肉的工作形式上为动力工作,或称等张收缩。什么叫动力工作呢?动力工作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力使环节的位置发生改变,肌肉的长度发生变化。在肌肉长度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我们还把肌力矩大于阻力矩,环节朝肌拉力方向运动,肌肉变短、变粗(肌腹隆起)或边硬这样的收缩称作为向心工作。比如发球、,正手拉球、正手快攻,搓球、反手拉、反手攻的引拍等从外到内的击球动作,都是向心式(克制性)的动力工作,或称向心式(克制性)的等张收缩。反之,如果动力矩小于阻力矩,环节朝肌拉力相反的方向运动,肌肉变长、变细,边硬,我们就叫它为离心工作,如拉球与攻球的引拍、搓球、反手攻、反手拉、推挡等都是由里到外的击球动作,我们就叫它为离心式(退让性)的动力工作,或离心式(退让式)的等张收缩。

乒乓球的技术动作中,有时要求某些肌肉做向心工作,有时又要求这些肌肉做离心工作。例如,拉球的整体动作,在引拍时,从下到上的参与运动的肌肉群都是在做离心工作,击球时,由下而上的参与运动的肌肉群都是在做向心工作。因此,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时,既要有肌肉向心收缩的练习,如负重蹲起并向上跳;又要有肌肉离心收缩的练习如大重量负重慢下蹲。我们常见的跨跳、加重俯卧撑等,都是较常用的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结合的力量性辅助练习。

只有当你了解了上述方面的知识,你就会根据技术动作的需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来改进技术动作。比如,拉球的力量练习,你可以通过对墙投掷垒球的练习来体会全身肌肉力量的传递,体会主动肌之间的收缩顺序,也可以采用背向牵拉皮筋的方式来增强身体有关部位主动肌的力量。

(三)明确参与动作的主动肌的收缩顺序。

主动肌的共济活动与参与运动的主动肌的收缩顺序有很大的关系,在运动中,要想增大动作速度和击球力量,就必须要遵循肌肉收缩力量传递的基本规律,而这一规律也与关节的运动与骨杠杆的机械效率有关。关于这一点,许多文章早有说明,就不再累赘。

第二,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调活动。

不管是什么技术动作,主动肌与对抗肌都在同时参与活动。如果主动肌与对抗肌的活动协调,那么,对抗肌则对主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阻力就会减小(也就是肌肉的交互抑制作用缩小),这种现象,可以使对抗肌的紧张程度下降,使主动肌的收缩速度得到加快。如果能将这种协调活动延续到动作的结束,那么,就更有利于主动肌在完成动作后得到迅速放松,以保证下一个动作的顺利开始,同时,也对推迟和延缓肌肉的疲劳起着积极的作用。

论坛中许多帖子就提到了因动作紧张而影响发力的问题,究其原因,恐怕与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调性不无关系。对立统一的规律告诉我们,在同一动作中,当主动肌开始收缩时,对抗肌就开始放松,而当主动肌退出运动时,对抗肌开始收缩,主动肌就开始放松。也就是说,当身体的某一部分做屈的动作时,负责屈的动作的肌肉开始收缩用力,而相对应的负责做伸的运动的肌肉就开始放松;当伸的动作开始时,负责伸的动作的肌肉进行收缩,而负责屈的肌肉的运动就开始了放松。人体任何运动都有主动肌和与之相对应的对抗肌,它们之间的收缩与放松都是互相交替的。如果我们在做动作的时候,全身的肌肉都处于紧张的收缩状态,或者反过来,全身的肌肉都处于放松的状态,那么,都说明你还没有处理好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这种协调关系。从大家反映的情况来看,上面说到的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我在《弧圈出手动作的“七字诀”》的文章对扭腰的表述中,就曾涉及到了这样的问题:“击球时,腰部的运动同样也是在上述三个不同的空间上展开的。首先是握拍一侧的腰部向前、向上、向内的复合性的扭转,这样的描述,即是顺序上的排列,也是方向上的说明,任何方向上的颠倒,或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上的转动都是欠缺的和不完善的。此时,另一侧的腰部运动亦同时进行,随着同侧髋部的向后运动,原来打开的腰随击球动作的开始而主动收缩,两侧腰部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握拍一侧的腰部在不断的向前、向上、向内运动,非持拍一侧的腰部则不断的向后、向下、向外运动,这一“放”一“收”,将取决于你拉球的质量,只有拉球一侧的腰部动作,你拉球的力量也会大打折扣,只有学会这一“放”一“收”,你的髋关节的力杠杆作用才真正的发挥了作用,你的送髋和扭腰才会具备了实际的意义,不然,动作的连贯性和力量的传递到此就已经终结,下一步,你就只能依靠手臂的力量了。这就是我们许多球迷朋友追求转腰,但见不到效果而百思不解的地方。”这段话中的一“放”一“收”,实际上就是指对抗肌与主动肌的协调活动问题。在运动中,对抗肌与主动肌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块肌肉,在这个动作中间,可能是主动肌,但到了另一个动作内,也可能成为了对抗肌,决定肌肉这种属性的是运动方式,以及这块肌肉在动作中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在上述的介绍中提到,也不再此重复了。

乒乓球运动中,每个相继的动作都是建立在前一个动作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抗肌与主动肌之间的协调运动还将对加速动作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速度也起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主动肌之间的共济活动和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调活动,来说明肌肉的协调性,同时,本文也没有对中和肌的协调作用铺开进行阐述。

关于肌肉的运动以及肌肉的协调,涉及的方面还很多。比较密切的是关节的运动,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再另外撰文给予介绍。同时,对乒乓球运动涉及到的肌肉运动的方式问题,也将另文说明。

本文由于是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进行肤浅的分析,可能由于对一些专业术语比较生疏,会给阅读带来一些麻烦,还请大家给予谅解。


上一篇:发力漫谈(一)

下一篇:业余的技术组合

乒乓器材
乒乓新闻
动作图解
乒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