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2-04-15   点击:0次    
字号:

译者序

正如本书第一章开篇所言:“犯罪能激起人的好奇心。有时它甚至让我们着迷,有时又让我们极其厌恶……犯罪还会引起人们的恐惧,尤其是当我们相信发生在一个被害人身上的事情或许也会发生在我们或我们深爱的人身上时……犯罪也可以引起愤怒,当我们友善的邻居被残忍地杀害,当一个人或动物受到令人发指的虐待,或者当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积蓄被骗走……”现实案例不胜枚举。辛辛苦苦养了十几年的孩子,竟然犯罪了?有一天被告知相处多年、印象颇佳的邻居竟是系列杀人犯?还有的年轻人苦读多年终于考入名牌大学却令人困惑地不知去向,有一天同学们竟然从新闻中得知他实施了一起惊天大案……如果不能解释这些犯罪行为为什么发生,我们如何能心安理得地生活?

从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到令人恐惧的严重暴力犯罪,无论是同情还是喊杀一片,情绪化的社会反应丝毫不能减少任何犯罪的危害。只有冷静、认真地观察各种犯罪事实,接触千奇百怪的犯罪人,通过提问、交谈获取心理材料,然后进行分析、统计等研究,我们才能明白:犯罪为什么发生?人是怎么变成犯罪人的?如何才能减少犯罪?这类研究形成的一门学科被称为犯罪心理学。本书就属于这类研究之作。

这本《犯罪心理学》是一部汇集了许多犯罪心理研究成果的专业教材,从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各种复杂怪异又令人费解的犯罪行为。我一接触这本书,就被其吸引了。我认为,此书值得向同行和所有关注犯罪心理研究的人推荐,这本书不仅可为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也可以为所有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想象或好奇心的人提供非杜撰的知识答案。为使大家阅读方便,我将对此书的特点做简单介绍。

第一,体系完整,题材多样。全书共16章,前4章为犯罪心理学的理论,虽然只占1/4的篇幅,但可谓本书之基础,诠释了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的三种视角。这4章分别介绍了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犯罪行为的生物因素;犯罪行为的学习和情境因素。随后的12章全部以专题的方式进行介绍,涉及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就连对商店偷盗行为的研究也介绍得非常具体。

第二,内容丰富,知识新鲜。作者巴托尔夫妇(Curt R. Bartol和 Anne M. Bartol)以编写此书为一生的事业,他们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此,不断地对本领域的各种研究成果进行扫描,收集,归纳,整理,汇编成书。当然,其扫描的主要是英语文献、尤其是美国的研究领域。两年更新一次的内容大约占1/5。从书内引用的研究结论到提及的重大案件都可看到3年之内的东西。至今,此书已于2016年更新到了第十一版。在20多年的时间内,本书

既保持了犯罪心理学专业体系的完整与连续,又体现了犯罪心理研究的变化与发展。谁若想以最简便、快捷的方式了解英语语系中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进展与最新信息,此书在手,可谓尽知“江湖”。这种专业、专注、系统的编写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见解不同,多元包容。本书作者在介绍每一主题的研究情况时都要介绍多种观点和不同的结论,即使某一观点不太主流,某一结论有些单薄,仍然呈现不同观点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例如,在第十六章对滥用药物、酒精与犯罪的介绍中,完全不同寻常的观点让我们对有效地治理这类违法行为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给异见以空间是让学术保持中立与客观的重要原则,也可给读者留出思考的空间,更是对研究者的尊重。相反,教材的作者假若只选取自认为正确的结论,其教材可能会出现因作者视野局限而显现的偏颇、片面甚至误解。生命需要多种营养,世界需要多种声音,学术研究更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

第四,尊重学者,编写规范。每次译校国外学术著作或教材,我都不由地对其编写规范予以赞赏。打开他们编写的学术著作或教材,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研究项目都附有研究者的姓名、出处和时间。整个研究脉络一清二楚。再看书后的术语排列、参考文献和所有被引用过成果的学者姓名索引,竟然可以占据数页。虽然我们对这些研究者只见其名,不知其人,但是对人类思想和精神产品的尊重跃然纸上,每一个研究者的贡献都不会被埋没,更不会让投机取巧者不劳而获。这种规范还可让后人避免重复研究,承前启后,让学术研究以清晰、完整、健康的方式得到记录、传承和发展。

当然,秉持学术客观的立场,我同样需要指出本书的局限或不足。本书的优点也恰恰容易连带缺点。因为更新速度较快,其内容容易出现不连贯的问题,从关键词就可看出前后章的某些内容有些许重复;相反,有些从专业角度看非常重要的术语,恰恰没有在关键词中呈现。另外,内容越丰富,涉及的主题越多,学科跨度越大,作者就越容易显现局限:从整体来看,基础理论部分仍显薄弱;一些研究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对一些重要的研究只介绍了结论,缺乏对研究立意及过程的介绍,令结论显得单薄。在此,所有的苛责都源于学者的贪婪。

最后,我郑重推荐本书,它可给初入犯罪心理专业之门的学生和从事犯罪心理学教学的教师作为教材;可为天天与犯罪人打交道而需要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喜欢美剧而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人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教材;也可为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监狱学、司法精神医学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美国最新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李玫蹬

2017年1月31日

犯罪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理论

犯罪理论之人性观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

犯罪界定与测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简要回顾:犯罪和违法的界定

总结和结论

第二章:犯罪行为溯源:发展风险因素

累积风险模型

发展级联模型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

父母和家庭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三章:犯罪行为溯源:生物因素

遗传与反社会行为

心理生理因素

环境风险因素

神经心理学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四章:犯罪行为溯源:学习和情境因素

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

挫折导致的犯罪

情境煽动和犯罪行为的监管

道德脱离

总结和结论

第五章:攻击和暴力

攻击的定义

攻击的理论观点

攻击和暴力中的社会学习因素

攻击的认知模型

外显性攻击和隐蔽性攻击媒体暴力的影响

总结和结论

第六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定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本质和程度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展理论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干预和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七章:犯罪与人格异常

何为人格异常….行为描述

人格异常的犯罪者

人格异常的心理测量人格异常的核心因素

女性的人格异常

种族或族群差别

未成年的人格异常者…

神经生物学因素和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者的童年

对人格异常犯罪者的治疗-总结和结论

第八章:犯罪与心理失常

精神疾病的界定

能力和刑事责任

特殊辩护和条件

心理失常的暴力

危险性和风险评估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杀人、伤害、亲密伴侣与家庭暴力

定义

杀人者的人口学及其他因素

心理学对杀人的研究

亲密伴侣暴力·

家庭暴力

杀婴

总结和结论

第十章: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侦查心理学

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

多重杀人者

系列杀人者

滥杀者

校园暴力

职场暴力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一章:现代恐怖主义心理学

定义和实例

恐怖组织分类

恐怖分子的类型

追随者和领袖:谁参加和谁组织

恐怖主义社会心理背景

恐怖分子的动机和辩解心理

心理效应与恐怖主义的本质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二章:性侵害

定义和统计.

性侵对被害人的影响-易发生性侵的因素·

性侵者的特点:谁会性侵他人

强奸的分类

对性犯罪人的矫治·总结和结论

第十三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侵害

对儿童性侵害的发生率和流行率性侵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性侵儿童者的特点

认知扭曲

男性性侵害儿童的模式分类.互联网带来的性侵害

性交易

对性侵儿童者的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十四章:入室盗窃、强闯民宅、偷窃及“白领”犯罪

入室盗窃

偷盗和偷窃机动车

诈骗和身份盗用

偷窃商店

白领犯罪和职务犯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五章:暴力侵财犯罪、网络犯罪和恐吓犯罪

抢劫

网络犯罪…跟踪骚扰

劫持人质犯罪

纵火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六章:药物滥用与犯罪

未成年人药物滥用

关于滥用药物的一致发现…毒品的主要种类

致幻剂

兴奋剂

麻醉品

俱乐部毒品:镇静安眠复合药物

酒精.

药物滥用与暴力总结和结论

附录一术语表

附录二缩写词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需要本资源请加微信(zhibin1688),用百度网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