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荣:半个世纪从弄堂的乒乓一直到冠军摇篮
发布时间:2019-12-18
发布时间:2019-12-18
沟壑般的皱纹早已爬上了李富荣的额头,64岁的他在乒乓球的世界里经历了从世界冠军、冠军教练到体育总局副局长的角色演变,当他慢慢回忆起属于他和上海的乒乓记忆,半个多世纪上海乒坛的耀眼历史也浅浅摊开了一角。
“在上海,弄堂乒乓是普及课”
当
乒乓球进入上海半个世纪后,随着小小银球的旋转,它的魔力慢慢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我小学时,乒乓球还属于少数人的运动。”李富荣说得没错,当年张燮林所在的上海嘉定小学仅有一张球台,三年级学生才可以上台一较高下是不成文的规定。“一块门板、两块砖头、一根竹竿,弄堂球台就搭好了;在学校,课桌一并,两个铅笔盒一竖,课间乒乓赛就此开始;甚至在地上用粉笔画几条线,乒乓球照样开打。”童年的经历,令李富荣难以忘怀,这是属于他的幸福也是属于好几代中国人童年的快乐,“只要有一块光板,一只球,你也能一个人玩得满头大汗。对墙、对门,很多人开始迷上了这项运动。”
“少年宫体校走出世界冠军”
“解放后不久,国际乒联就邀请中国加入。乒乓球从此成为体育的一个突破口。”上世纪50年代末,当乒乓球在弄堂里生根发芽,少年宫体校开始结出冠军果实。与徐寅生、张燮林这些上海老乡一样,童年时代的弄堂乒乓基础加上体校指导很快令上海这个乒乓“冠军摇篮”摇出了第一批世界冠军。“我和徐寅生入选了中国青年队,随后出访了匈牙利等国家,就是那次出访比赛不服输后有了绰号‘好斗的小公鸡’。”慢慢地,李富荣的打法和技术开始成熟。1960年进入国家队,让李富荣有点“一帆风顺”的味道。1961年在北京举办的26届
世乒赛上,李富荣和徐寅生两位上海球员第一次登上了世界的舞台,“那时,我还算个‘小八腊子’,没有足够的实力。等于我搭上了世界冠军的便车。”其实,从那届开始李富荣就开始了自己连续三届男单亚军的辉煌,而最终的冠军都是让给了庄则栋。“从第27届世乒赛开始,我、徐寅生和张燮林三名都曾在体校打球的上海球员已成为国家队的中坚力量。”上海这个乒乓“冠军摇篮”终于迎来了第一批世界冠军。“轰炸机”、“智多星”和“魔术师”的故事也在黄浦江边传颂。
“中国乒乓三大突破都浸透上海人汗水”
“其实,中国乒乓球的崛起,上海这座城市功不可没。”李富荣并不是第一个为上海和中国乒乓带来荣誉的人,在他之前就有很多人为这项运动倾注了不少心血,“50多年前,新中国的第一批乒乓球国手包括傅其芳、王传耀和孙梅英,也都是从上海走出的。他们是中国乒乓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奠基人。”
从26届世乒赛第一块男团金牌,到27届张燮林与王志良联袂获得首块男双金牌,再到28届林慧卿、郑敏之两位上海削球手带来首个女团冠军,“中国乒乓的三个重大突破,都浸透了上海人的汗水。”
“从获得世界冠军到制造世界冠军”
当第一批上海乒乓世界冠军从台前走到幕后,李富荣、徐寅生和张燮林又成了上海乒乓乃至中国乒乓荣耀继续的催化剂。他们长年执教中国队,上海在孕育世界冠军的同时,也开始制造世界冠军。“那时候,上海的乒乓群众基础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几乎所有人都会打乒乓。”除了基础,李富荣、张燮林以及基层的上海教练们也是上海乒乓延续辉煌的动力,“相当长时间里,上海球员的技术、打法和成绩等方面都在全国名列前茅。”1975年,李振恃与陆元盛为中国夺回了团体冠军、男双冠军,而张德英则与曹燕华走上了女团和女双的冠军领奖台。
“可以说1980年代,上海乒乓又一次达到了一个荣誉的巅峰。”施之皓、李振恃、曹燕华、张德英、倪夏莲、沈剑萍和何智丽这些上海球员一次次用冠军证明这座城市“冠军摇篮”的名号名副其实。
关于困境
“我痛心!上海丢了自己的‘根据地’”
“偌大一个上海在2005年举办了一届堪称完美的世乒赛,但遗憾的是,那一年上海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时至今日,李富荣仍然为上海男女两家乒乓球俱乐部降级而惋惜。
其实,上海乒乓走向衰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上海的球员相比其他地方的球员已没有了以往技术上的优势,整整10年只有丁松以削球打法随国家队拿到了世界冠军。”
为什么上海的冠军摇篮摇不起来了?“一方面,随着足球、篮球等运动的兴起,乒乓球的普及性小了不少;另一方面,缺少优秀教练,使得教学力量得不到保障,上海乒乓水平提高受到了限制。”更令李富荣唏嘘的是,不少孩子的家长不愿意孩子走上乒乓之路,“不少家长更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而不是走竞技体育的道路。除了打乒乓需要吃苦外,竞技体育的残酷性、高淘汰率也令他们放弃了这条路。”
的确,上海乒乓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后继乏人的窘境同样也体现在曹燕华乒乓学校里。“现在很多在上海打球的都是外地生,上海乒乓要重新崛起,除了王励勤远远不够,现在需要在各方面加强人才的培养,未来上海才能厚积薄发。”在李富荣看来,上海这座有着悠久乒乓荣耀的城市,未来依然需要这小小的银球旋起“冠军”的旋风。
半个多世纪,中国乒乓常盛不衰,一路有上海籍选手留下的足迹。50年间,国球在三大赛上共夺得141.5枚金牌,出了90位世界冠军,其中上海“出产”16位。这16人中,包括上海向其他兄弟队输送培养的4位上海籍冠军。
沪上13位世界冠军早报寄语
徐寅生(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原国际乒联主席):乒乓球在上海有着辉煌的历史,现在上海乒乓更需要带着荣耀去重新开始。
李富荣(原国家乒乓球队主教练、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上海曾经是乒乓世界冠军的摇篮,希望它能够摇出更多世界冠军。
张燮林(原国家乒乓球队主教练、乒羽中心副主任):乒乓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它甚至串联起了我们与各国人民的友谊。
庄则栋:乒乓让我们的人生灿烂,而时代也造就了乒乓的影响力。
林慧卿:乒乓球是我一生的挚爱。
郑敏之:上海乒乓要重拾辉煌,还是要重视娃娃。曹燕华:要重新崛起,上海需要更多的王励勤。
郭跃华: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速成。
江嘉良:希望上海能够掀起更大的乒乓热,再次确立上海“乒乓摇篮”的地位。
施之皓(现国家乒乓球队女队主教练):乒乓球永远有着神奇的地方,你喜欢它就更能感受它。
王励勤:上海有着悠久的乒乓传统,对我来说,奥运金牌就是我的目标。
梁戈亮:乒乓球曾经制造了那么多奇迹,未来中国乒乓也将继续自己的传奇。
郑怀颖:曾经的荣耀,更需要我们的后来人去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