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和狂飚的不同点--内部资料(二)

发布时间:2020-05-14

1、《乒乓世界》(以下简称TTW):天极宣称是2005年6月有雏形,但实际上“Skyline’(天极)这个名字在国际乒联(ITTF)注册远在这之前,是否当时就有意开发这项产品?还是仅仅多注册一个名字备用?
  红双喜(以下简称DHS):实际上,红双喜很早就有研发计划,开发不同于狂飚技术类型的胶皮,覆盖不同的技术需求。2003年制订了一项研发计划中列出了很多名字,其中就有天极。我们在ITTF注册的时候,天极基本的形已经有了,那时只有一个天极,还没有天极2和天极3。上海世乒赛国家队对技术有改变的需求,我们在,ITTF的许可范围内对天极的形做了一些调整,根据马林和王皓的特点发展出了天极2和天极3的雏形,这就很接近我们现在的定型产品了。天极2、天极3面市后,天极则不再推出。

  2、TTW:测试中我们普遍感到,与狂飚相比,天极并不是全新的套胶,而狂飚又那么畅销,为什么还要推出天极?

  DHS:天极和狂飚是两种类型,前者是控制型,后者是速度型,这代表了两种竞技需求。只要有需求哪怕是潜在的需求,就会有开发。天极和狂飚虽是不同类型,但不可能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是个性化需求的产物。

  3、TTW:天极与狂飚主要的区别在于胶皮还是海绵?

  DHS:两者的差异更多表现在胶皮上,海绵还保持着以前的特色,因此配置基本是一致的。比如说厚度基本都在2.15、2.2MM,硬度从40—42不等。

  4、TTW:红双喜近期一系列研发的初衷都是控制,但实际上马林恰恰由纯木板换成了碳素板,应该说从球板角度而言控制或许有所下降,王皓也从Yasaka Extra换成“狂飚皓”,后者似乎比前者更强调威力而非控制。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天极2、3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配合了两名选手的换板,是为了弥补他们在换板后器材控制能力的下降?尤其马林,换板“跨度”较大,而天极2较之中国传统胶皮的改变,似乎比天极3更大,是否也意味着天极的改变程度与选手换板的“跨度”成正比?

  DHS:首先要纠正一下时间,马林和王皓都是在2005年6月开始使用天极套胶的:马林是6月17日开始试用的,王皓是同时启用天极3和狂飚皓的。不存在谁配合谁的问题。天极的出现,是“强化控制”这个大背景下的产物。

  “强化控制”是中国国家队对乒乓技术发展的要求,因为11分制下,每一分都显得很宝贵,强化控制、减少失误很重要。无论狂飚王、狂飚皓还是天极,都是基于这个背景。首先以控制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不丧失速度或者旋转。举个例子,F1赛车速度够快,可是首先得解决控制的问题,比如轮胎的抓地力、变速装置的灵活性,否则一个小小失误,控制不住,车就毁了。

  5、TTW:天极宣称以强化控制为研发初衰,目前实际使用的就是两位直拍国手,但天极又不愿被定位在直拍用套胶。那么,接下来会有哪位横拍国手使用天极吗?比如王楠,就是以控制严密著称的(虽然速度也很快),为什么她仍然用狂飚而没改用天板?何况她对器材的适应能力是国家队里相对较好的。
  DHS:首先是运动员个人对器材有新要求,才会让我们去开发产品,比较巧的是,天极的两个参考对象都是直拍选手。狂飚的消费需求有很大的代表性,而严格来说,天极还是一个新的产品,给国手增加了新的选择空间。逐步地,运动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哪一种更适合自己,目前已有横拍国手在使用天极了。王楠自己目前更习惯狂飚系列,况且从技术上说,她本人控制技术很优秀,不是特别需要套胶本身在控制性能上强化,女运动员可能更需要套胶在速度上有优势来增强杀伤力。

扫一扫访问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