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stiga和红双喜球板的结构差异
发布时间:2020-05-14
发布时间:2020-05-14
stiga和红双喜是现在中国市场上占有量最大的欧洲器材和本土器材,本人技术极臭,多年精力,都放在器材上,又不得其门而入,一直处于看热闹的境地。本人在这里以狂飚皓和oc为代表,发表对两个品牌主流底板异同的一点个人小看法,希望抛砖引玉,各位大侠踊跃发表器材和技术方面的意见,予以指正。
基本思路:
stiga的研发,是针对原来典型的欧洲打法来设计的:欧洲人以拉球为主,要求底板底劲强大,吃球且弹性强,对小球和出球速度、借力没有太高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stiga的主要设计思路。即使后来针对中国国家队研发出相对适合近台技术的700、500,也为了不影响stiga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形象,而冠以另外一个全新的名字:阿瓦拉。
红双喜:红双喜立足于中国的近台快速的打法,一直更强调于小球、借力和第一速度,以速度为核心,对吃球和中远台力量要求处于次要位置,这和stiga是完全不同的理念。即使在中西技术大融合后的,近几年的底板的研发,也并没有大比例地参照欧洲品牌的底板,而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的技术和中国的市场。
结构篇:可以简单地概括于外刚内柔和内外柔中间刚的差别。
红双喜多采用外刚内柔的木层结构,推崇强悍的面材和力材,首批狂飚皓的反手面材更是达到了超过力材厚度的程度,这样的结构使底板在近台更多地由面材和力材来体现,轻微外力就有敏感的反应,“借力发力”,透过反弹力在近台攻击时保持“快、准、变、狠”的技术特点;所以借力好、一速快、弧线平直、手感直接,小球稳定且不太弹,拉和打的出球差别性大。
大芯相对较薄,防止相对偏软的芯层过厚使底板在与乒乓球接触过程中,缓冲过长,造成力量的过多损耗,降低球的回击速度。在大力量拉球过程中,力材、大芯开始发挥作用,深藏的底劲被激发出来,旋转加强,弧线更长,底劲深不可测,攻击线路和力量的变化也相对增多,中远台拉球不落下风,且在使用弧圈技术时保持速度优势,使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在远、中、近台都有均衡表现。
另一方面,大芯略薄或者大芯力材层相对等厚,会使底板的性能更均衡,落点和线路控制更准确,攻击和防守的表现都不错。
这样的结构缺点就是手上的调节时间较短、且拉球不大吃球,难于制造弧线,同一动作拉和打的兼容性较差,且需要略快的摆速在短时内施加足够的力量和旋转。
为解决这个问题,红双喜采用了将底板做薄的方法,来加强底板的形变能力,并进一步强化手感。
stiga多采用内外柔中间刚(相对的刚,可能绝对刚性还是比不上红双喜的刚度)的木层结构,整体板身较柔软易变形,同一动作拉和打的兼容性较好,用打磨结合的手法能很好地将速度和旋转结合起来。面材一般采用林巴,软面材和林巴本身的纤维结构使手感清晰,小球时也非常吃球,便于拉球和利用底板加转,且吃球时间长,可以利制造更多的变化。而较高弹性芯材和最硬的力材使底板的拥有强大的底劲,弧圈球的力量更大,弧线更长,中远台相持时出色形变使底板对线路的控制和力量能有机结合,中远台弧圈的质量和易上手性持续得到良好的表现。
这样的结构缺点就是一速较慢、小球略浑浊且弹,击打稍逊,底板略微发空,方向感略模糊。
为解决这个问题,Stiga采用了将底板做厚的方法,来加强底板的坚挺程度和击打表现,但底板的手感变得模糊。然后又大量采用空心柄的形式来降低重量和强化手感。另一个方面,stiga的木材烘干技术值得推崇,保持了非常酥脆的手感,而且尽量避免损坏这种手感,护木液都尽量不采用,面材的寿命不能得到保证也在所不惜。
胶水篇:可以简单地概括成酥脆和脆弹的差别。
从我解剖、打磨红双喜和stiga(包括阿瓦拉)的情况来看,胶水方面的差别也是比较大的。
stiga底板的胶合一般相对较松,也就是说压合的不是很紧密,这使震动感更加强烈一些。加上其采用的胶水挥发渗透性强,渗透到疏松干燥的木头,引起木质的脆性增加,而胶层本身近似于蜂窝状,而且略厚,这一点可以反映到底板性能,就是新底板在刚刚使用时感觉比较“涩”,使用一些时间后,胶合层开始被打散,底板逐渐呈现出更好的柔韧性能,控制合变形、力量达到良好的均衡,体现出很好的底劲和控制,但时间长了之后,胶合层和胶水渗化的木层结构在外力持久作用下破坏,底板开始发“散” ,造成性能的下降性。
stiga底板的手感相对地“弹性超强、震动强烈、手感酥脆、层次清晰”跟其胶合与干燥技术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红双喜底板的手感相对地“手感清晰、整体感强、小力量刚、大力量弹”也与其胶合与干燥技术具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