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内尔

协调性的六个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05-14   点击:0次    
字号:
体育有运动的美感,竞技有实用的需要,两者怎样合二为一?在我看来,对乒乓球这项富于技巧和技术的运动来说,协调就是答案:仅仅动作“顺”,欠缺杀伤力、击球质量不高,不是完整意义的协调;仅仅威胁大,命中率不高,也称不上协调。——协调性,象征着外在的观赏性与内在的合理性达到高度统一。乒乓球是全身运动,从下往上数,踝、膝、髋、腰、肩、大臂、前臂、手腕、手指……缺一不可,腿、髋、腰更多是大肌肉群的协调用力,而乒乓球的球体轻、速度快、感觉细腻,因此,神经末梢的感觉也很重要,大肌肉群的力量最终如何通过小肌肉群得到体珊这就是对协调性的考验。
  小时候协调性的基础打得不好,十二、三岁从体校进入专业队时还有希望改,如果等到十四、五岁选进了国家二队,再去改动作,往往积重难返,鲜有成功。所以,协调性的好坏,也意味着你的发展空间宽还是窄。再者,协调性好,会提高你所能承受的相对运动负荷的强度,有助于减少伤病的发生,举个例子,按道理说,击球中持拍侧的肩通常是沉着的,但有些人的动作缺乏协调,打球时先把肩挺在外面,对肩关节的运用不合理,导致受力过多,出现伤病,其实受力点根本不应该在肩那儿。
  要加强协调性,有六个关键词是不能不提的:
  
  握拍
  
  顺势顺序 适中兼顾
  握拍是身体与球拍的衔接点,此处相差分毫,对你动作的外形、手上击球的感觉都会产生巨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握拍不合理,就容易使动作发紧,直接影响实战表现。拿日式直板来说,其握法中,后面三个手指直顶着,因此正手尤其是发力回击出台球的能力比较强,很顺,但到了反手、台内,就会受些限制,发僵、不协调。
  无论伺种握法,都要讲究顺势、顺序。比如直板的握拍,食指、中指、虎口三个支点,食指和中指三占其二,在正手攻球中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果曰两同时在同—条线上使劲,就会彼此产生抗力,破坏动作的协调性,此时,若用拇指帮助转动,效果就会好—些。
  争论最多的,还是关于正反手击球时板形是否需要交换。我个人的观点,是要适中、兼顾、合理。在快速的来回中,你说握拍方式没有丝毫变化,还能兼顾左右两边,我觉得不太可能,还是需要一些交换;反过来说,如果两边交换得太大,恐怕也实在来不及。还是以直板为例,正手攻球拇指起的作用比较大,如果反手推挡、反手攻球时再倚重拇指,就会压不住来球,结果,很多人到反手时食指用力、拇指翘起来,殊不知,拇指翘得高了,再换回正手时击球会受到影响,因此并不合理。同样,注重推挡的人,在推挡中食指用力,这没问题,问题在于,若正手攻球时还让食指起决定性作用,与中指、虎口就难以浜狭耍?菀自斐缮砗蠡髑颉⑻е狻⒒味?:岚逡惨谎??绻?盏煤苌睿??帐街卑謇嗨疲?赡苷?殖鎏üデ颉⒒∪η蛳喽员冉衔榷ǎ??昵虻男??⑻?谇虻拇?砘岱⒔?蝗绻?盏煤芮常??谇虮冉虾每刂疲??鼗鞒鎏ㄇ虻亩?Χㄐ鸵惨撞??侍狻K?裕?张牡氖焙颍??酆峡悸堑秸?词值墓叵担??镜奈张姆绞讲灰?刑?蟊浠???导试擞弥幸欢ㄒ?邢肝⒌牡鹘冢?绕涫鞘种浮⑹滞笠?⒒幼饔谩?
  寻找—种最适当的握拍方式并非易事,但握拍上微小的改进,就可能换得整体技术水平的巨大潜力,收益率很高,多花些功夫也是值得的。
  
  同一
  
  上肢下肢 同时同向
  乒乓球的击球用力,基本是一个自下向上的力量传导过程,说得玄点,有些像武侠小说里描述的,把力量从脚贯穿到手腕、手指上,而且这种贯穿得有技巧,应该是畅通无阻的,既能有发力又能有调节。不少女孩子,打球时下边不使劲,全靠胳膊、靠上身,回球容易发空、发飘。所以,我们提昌从下半身开始发动,因为下半身的力量更大。上下肢的配合,对促进动作的协调性至关重要,我将之归纳为两个同一性——下肢与上肢在同一时间,朝同一方向发力。这样,力量的使用就比较经济、合理。有的人,下肢先使劲,上肢后使劲,容易去“够球”,因为身体已经失去了支点;反之,要是手先使劲,就会影响步法移动,动手不动脚或者用手迁就腿的人,通常显得步法差,也很容易身后击球。
  应用这种“传导”的概念,我们也更容易去寻找动作不协调的根源——由下往上地找,
  先找身体与手的配合;手出现问题,我先考虑肩,因为如果肩—僵,大臂、前臂、手腕、手指都会发僵;如果肩不僵、大臂僵,你下面的前臂、手腕、手指还是会僵;前臂僵,肩、大臂不僵,你的手腕、手指还是会僵。有的人,肩已经僵了,他只觉得是自己手僵,其实不然。
  
  轨迹
  
  相对一致 局部微调
  
  无论哪个项目,也无论多么复杂的表象,其原理提炼出来,都应该是简单、干净、明了的。在乒乓球中,不管哪个动作,身体和手的运行轨迹应是基本一致的,尤其是手臂的轨迹,我觉得在空中运行时,中途变向未必合理,容易造成动作走形,偶尔或许能打出一两个好球,但长此以往,用这种方式作为自己的主体动作,是很不稳定的。
  当然,整体轨迹的相对一致,并不否定局部调节的必要,但这种调节应该交给手指、手腕去完成。比如,这个回球下网了,我的手指(主要是中指)可以往上多摩擦一些,手指摩擦不够,重/山的发力方向可以再往上些,重心和手指的摩擦还不够,板形不妨再亮一点,但我的运行轨迹是不变的。无论攻打上旋还是下旋,无论发力多还是借力多,如果你的动作外形差异比较小,彼此结合得比较紧密,对你的衔接转换将大有裨益,动作也会更协调。
  
  重心
  
  帮助发力 更助还原
  
  重心与手基本是一体的,而绝不是分离的。所以,在不夹臂的前提下,我觉得手如果能离身体近—些,就能比较好地利用重心力量,两者的结合会稍微容易—点,动作也会更协调。对于重心帮助发力,大家都比较好理解,但其实重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无论正反手衔、发球、搓球……重啪9影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马林发球好,他说,“我发球,肘以下是松的,沾球的时候我发力,但是我身上其它地方都适度紧张,都要吃住点劲,我沾球的一刹那,手、重心也是同一时间同一方向点一下。”还有人说,“发球,第一跳我用重心找点,稳定系数更高。”接弧圈也是—样,大多数时候,就算板形垂直接也没关系,只要重心用力的方向往下,击球时间掌握好了,也不会接飞,如果反冲反带只靠手的力量,板形压到180度,打滑了也未必管用,包括对拉中控制弧线……重心都是你的底气,它能解放你的手,让你手上的压力小很多,还更稳定。
  我着重想讨论的,是以重心带动手臂还原。假设还原只以手臂为主,手臂攻球时前进的幅度可能是两尺多或者三尺,如果还原还是这么大的距离,每打—板球,手就需要工作六尺,几板快速来回之后,由于频率太高,手就已经僵硬了,没感觉了。如果你能用重心帮助还原,在快速连续中几乎不用明显引拍就可以还击,因此能给手以更大的自由,利用节省下来的这段时间,你的手可以放松,可以比较从容地去找击球点、去取位……好处无穷。
  实践中,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就是右手握拍的人不注意左半

身的配合,左手握拍的人不注意右半身的配合,削弱了左右的协调性。以芾恸为例,如果右手选手发完力,左半身不吃住力,任由击球动作随惯越越过身体中线之后,再还原回来,幅度就太大了。如果动作行进到中线附近,左半身帮点忙制动,你的身体再往右后方还原就会容易许多,包括从正手回反手也是类似的道理。人的身体具有很多对称性:左肩往后,右手就能挥出去,如果左手顶在前面不动,右手都出不来;接弧圈,左肩往左后抬—下,右手很自然地就往右下方走了;包括攻球、推挡……都需要引起重视。
  
  引拍
  
  松而不晃 紧而不僵引拍有引拍的技巧。在由后往前的过程中,有很多人盲目地想发力,从拉手开始,手就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了,导致整个挥拍过程中,再没有加速速的能力,看起来用劲很大,实则费力不讨好,出球很僵,影响了手上的感觉,回球效果也不佳。
  其实,如果把迎前的过程分为两尺,第—尺中,你使两到三成劲差不多就够,最理想的境界是“松而不晃、紧而不僵”——放松,但不晃,晃就容易用;紧张,但只是适度承点力,太多力就起反作用了。这样,才能为真正的击球赢得力量、赢得时间。而在即将球的最后一尺当中,就要把这—尺的精华充分展现出来——包括击球的击、擦、转动、制造弧线、调节,都在这—尺内完成。如果掌握好了这点,对于提高空间感、节奏感都有好处。
  很多人,对低球突击、拉冲还比较在意,一遇到高球,胳膊一抡就算完事。但又哑萍却不是,她打任何—板球对弧线都有要求,大里面包含着非常细腻的小,总是力求把那“一尺的精华”体现出来,包括打高球,她会要求打出来的球通过自己的食指、虎口往下压送,让弧线能由上往下地走,所以命中率高,这就是她高人—筹之处。而更多的 人,突出不了那一尺的爆发力,技术细节更没深想。
  
  连贯
  
  行云流水VS旱地拔葱
  打乒乓球的人,极端来看,分两类——
  一类人,不引拍,就在原地收缩,或者提前引拍很多,引完拍瞄着、等着,每打完一板几乎就要停顿一下,容易原地下坐,跑起步法踉踉跄跄,既不流畅又很费力,属于“旱地拔葱”;
  另一类人,每板球都在行进之间,有重心交换,至少有小的引拍,还原、引拍与出手邢啪连,从不间断,充分利用动作的惯性,显得自如协调,我们称之为“行云流水”。
  你愿意属于哪一类?恐怕没人会选择“旱地拔葱”。我的理解,决定你是否能“行云流水”的关键,在于你打球是否符合连贯理论。在整个击球过程中,重心交换应该是不停顿的,重心走出的小橄榄形(或称枣核形)轨迹是循环不息的,这样才能加强强协调性,并在客观上提高回球的质量。当然,根据每个球的快慢,这种连贯在节奏上要有点调节,不要让它{亭顿:比如球来得慢,你的重心交换可以幔—点,引拍可以慢点,动作略微大点,击球距离大点,使用力量大点,但慢到不停顿,比来球稍快点就行;如果球来得快了,我引动就快点,动作幅度小点……主动进攻,中距离、“中重心”、中力量;防御和快速相持,小动作、“小重心”、小距离——但是,不能没重心,出手不能不集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连贯,主要是由后往前的,而不是上下起伏的。高水平的选手,我说个笑话,他打球时身体的高度都差不多,整个人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不间断地运动,所以流畅协调。相反,如果“坐”在那儿一起一伏,起来下去需要时间,再由后往前还需要时间……就难免不“旱地拔葱”了。
  讨论了六个关键词,说到底,怎样的动作才算协调的好动?我想,应该有个检验标准,这个标准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不同的人,握拍的手形不一样,感觉也不是太一样,你说王励勤、马林是好动作,就让所有人都模仿他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女国手里,王楠、张怡宁正手拉球有点“撇”,郭跃拉球就有点“包”,孰优孰劣?实际上无关高下。真正的衡量,我想,是看你有无做到——能紧能松,能身前击球,能发力、摩擦,有细微的调节——这几点足够了。
  如果只注意动作的外形,而不注意内涵,就可能走向另一个误区。我原来有位师兄,动作特别漂亮,外号“宣传画”,意思是他的动作可以当教科书贴在那儿,但是他的实战水平与动作并不相称,因为他沾球那一下,出手不够集中,击、擦的感觉也不太好。所以,动作看着很顺,似乎没有毛病,并不等于真的没有问题,如果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一味地放松、求顺,而牺牲紧凑、集中,就有违协调的本意了。不要觉得—发力就是僵,合理的发力应是有松有驰,发力的时候紧,放松的时候松,这也是—个枝巧,大家可能现在L嫩重的是发力的技巧,但相对忽视了放松的技巧。
  (李克非 采访整理)

上一篇:实战多球

下一篇:亚洲运动会乒乓球赛冠军榜

扫码访问
乒乓器材
乒乓新闻
动作图解
乒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