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乒乓球比赛胜负的非技术因素,我在上两篇文章里粗略地分为主观因素( + +身体)和客观因素(器材+场地+规则+运气)。
今天接着聊聊身体因素吧。毛主席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很多技术动作必须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才能支撑,因此 身体状态的起伏对乒乓球比赛胜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有时甚至是没有回旋余地的。
乒乓球运动对于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可能只是强身健体的一个选择,但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都是对自身极限的不断突破,而所有挑战极限的运动都是“在刀尖上行走”,一不小心就会受伤。
尤其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国乒,很多优秀的球员为了比赛透支了身体,最后往往因为伤病早早地退役了,以致于到目前为止,国乒尚未出现一位“常青树”型的球员。
而对于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更多的是因为 动作结构不合理/脚步不到位强行做动作/场地条件较差/没穿戴合适的运动装备等因素而导致受伤。
所以,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要注意避免伤病。“伤筋动骨一百天”,而乒乓球“一天不打自己知道,两天不打对手知道,三天不打教练知道”,等到养好伤病返回赛场,你就会发现原先很多不如自己的球友,已经可以把自己摁在地上摩擦了~嗯,这赶脚~拔凉拔凉滴……
为了避免伤病, 我们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比如,打球之前做好热身运动,做做几个伸展动作,活动活动一下身体的大关节。上台之后别急着计分打比赛,先练练正反手的斜直线攻球,找找手感顺便适应一下球台和球场环境。打完球之后趁着身体还热乎的时候,做做拉伸动作,缓解疲劳,保持身体柔韧性。哪怕不是很专业的“赛前热身、赛后拉伸”,也能避免很多的伤病隐患了。
其次,要根据自己身体条件来选择适合打球风格、器材、频率和强度。每位球友的年龄、身体条件都不一样,年轻的、身体素质好的球友可以考虑以主动发力为主、跑动范围大的打法,对自己提高球技更有帮助;年龄大一些的、身体素质差一点的球友可以考虑以近台借力、旋转落点变化为主的“省力型”打法。
选择器材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器材借力的表现更好,有些器材则需要主动发力到达一定水准才能“激活”底板的优异性能。
前几年,我拿着五夹纯木底板练基本功的时候,特别迷恋五夹纯木底板的通透手感和美妙的弧线,但就是需要板板发力才能打出高质量的球。过了几年,我的体能和跑动速度都下降了,不得不忍痛割爱更换了更为省力、速度更快的纤维底板 (PS:目前本人的主板是国球汇限定的“汇星2”底板,倍儿香,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就是一些技术动作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前两年,我自认为腿部力量还不错,拉球的时候喜欢把重心压得比较低,后来打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 弹响髋的毛病。即便后来恢复了以较高的重心拉球,然而已经出现的毛病一直到现在也没得到完全根治,虽然并不影响运动机能,但还是有点糟心,望大家引以为戒。
至于打球的频率和强度就不用多说了,对比一下“打打停停”的波尔、老萨等一众老将和满世界刷比赛积分的日本小将们,不得不感叹一声“岁月不饶人”呐。
第三点,就是要注重全身协调发力。乒乓球是一项对身体协调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动作不协调一方面球打不出质量;另一方面发力不协调相当于自己跟自己较劲,也容易受伤。
而且全身协调发力能够调动更多的大肌群参与运动,大肌群的发力能力更强(胳膊拧不过大腿)、承压上限更高,也可以降低受伤的可能性。这里顺带一提,为何很多教练不推荐业余选手过多使用拧拉技术,就是拧拉技术十分依赖手腕和前臂的小肌群,业余爱好者又没有配套的体能训练计划,很容易出现拉伤、关节疼痛、网球肘等伤病。
最后,就是要加强基础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耐力训练等基础性训练。乒乓球器材改革到现在,弱化了旋转,增加了回合,对于乒乓球选手的力量、耐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万丈高楼平地起,身体是一切技术的基础,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再好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来。
前面主要分析的,是身体如何从宏观方面来影响比赛的胜负。如果把目光聚焦到一场比赛里,在微观层面,我们如何要更好地调动身体,以期达到更好的竞技状态,进而为自己争取胜利呢?我有以下几点小建议:
第一,做好赛前热身。热身好比给车子上好润滑油,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地进入比赛状态。
第二,保持积极的行为模式。捡球时慢跑/快速走,发球间隙原地小跳几下,等等。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行动影响心态,积极的行为模式带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会让人更好地发挥技术水平。
第三,得分时为自己握拳鼓劲,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本人上篇文章分析了心理因素对比赛胜负的影响,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身体没进入状态时,适当求稳、求变;进入状态后,适当求凶,尽量拉开比分。
第五,尽量避免做危险的救球动作。输了一分球还有机会扳回,弄伤了身体基本上就告负了,还要再加上一个伤病恢复的长效DEBUFF……
乒乓球是个细水长流的活,最忌讳一曝十寒。我们业余爱好者还是不能忘记打乒乓球的初心—— 健康快乐,每次打球都记得以身体为重,适量运动即可,贵在坚持。
我找了一些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的简单方法,供大家参考:
运动量适宜:运动后有微汗,轻松愉快,稍感疲乏,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
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胸闷气短,非常疲乏,休息后15分钟后脉搏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
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无发热感,心率无变化或在休息2分钟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