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业余球友“赛练脱节”现象,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戏言——“练球专业队,打球生产队”。
如果您曾现场观看过专业队的训练质量,你会发现,我们练球(水平)也是生产队。
还是回到那个几乎所有业余球友都心心念念的问题: 专业队,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
专业队训练与业余练球,很大的一个区别是: 专业队练球是加质量,但不发(死)力;业余练球一味追求发力,不注意加质量。
专业队练球,很多时候是控制不发力,五分力左右即可,但要保证一定的质量水准,对找点、合力、摩擦要求很高,每个球都要做到找准点、合上力、摩擦好、板板透。
业余则对发力有执念,只要稍具动作框架,能发多大力就发多大的力,乐此不疲。
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要点是—— 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专业队练球,比如目标是30板,掉了就重新计算,不只要数量,还要保证数量上的质量。这样练出来的球才是“真的”,才有厚度,在比赛高压下才能做到有数。
过了这个阶段,才是破坏性的加质量,加速度加力量、主动变线等等,模拟比赛时双方都在竭尽所能的强强对抗。
反观业余,要么是过于看重数量,动辄五六十板,其实很多时候是为了“凑数量”,在碰球,毫无质量可言;要么是过于偏重质量,数量看运气,稳定性不够。
其实,“数量”也好,“质量”也罢,都是表象,它们的实质是对球的“控制力”。你能控制住球,自然数量与质量都不成问题。
一句话就是,平时练球要多去练控制,而不要一味追求质量或单纯数量。
如何练控制力?
即: 把球打慢,每个球都把摩擦加足吃稳,然后一点点提高质量,在能控住的前提下加撞击加速度,这样练出来的球才厚实。就像盖楼,一楼盖好才盖二楼,每一步都扎扎实实,上限才高。
有位前国手讲他怎么练反手,是在拨球框架稳定以后,就慢节奏拉球+单步找点方法,练半年后就有数了。
这种训练方式,说白了就是 先放慢了给你打底,打好了底,再一点点去提速和抢早点。
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说实话,这样的技术类文章“非常枯燥”。但是,我认为,视频有视频的直观,文字有文字的隽永,各有所长。总而言之一句话,还是希望此文能够给予大家些许启发,哪怕只有一点,足以。 文章制作不易,欢迎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