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内尔

直拍横打的16种选择

发布时间:2020-05-14   点击:0次    
字号:

       在中国,无论专业选手还是业余球迷中,“直拍横打”都是眼下最时髦的技术。那么,直板横打的球板,是否全都要向YE看齐,像那样既轻且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对自身技术风格的判断。要想准确界定自己的技术风格,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妨简化一下,看看在直板横打的三位代表人物—刘国梁、马林和王皓中,你更像谁?
  刘国梁:为传统的直板正胶左推右攻嫁接了横打,多用于反手位大角度来球无法侧身进攻、但又必须进攻时。2000年悉尼奥运会,已连续数次在重大比赛中负于老瓦、佩尔森的刘国梁,在争夺铜牌的决战中,一改习惯的推挡变线,大量使用了横打,从而夺回了主动权,击败了心气正盛的佩尔森,捍卫了直板近台快攻在世界乒坛的地位。
  球板要求:首先满足近台快攻的需要,兼顾直板横打—背面第一板能起下旋,能在台前的快速来回中稳定地弹、挡弧圈,手感扎实,不震手,击球不虚不飘。
  马林:以传统反胶弧圈快攻打法为本,进一步发挥了横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离台进反手进攻的盲点,同时在近台推挡的基础上丰富了反手击球的多样性,如侧拧接发球等。多次夺得世界杯冠军,维持了中式直板的地位,在刘国梁与后来的王皓之间起到了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球板要求:首先适应正手弧圈快攻和近台推挡的需要,兼顾横打诉求—近台和中台都具备一定的杀伤力,推挡加强力亦能减力,制造旋转的能力应比刘国梁式的板更强。
  王皓:满足正、反两面快速弧圈攻击的需要即可—正手进攻与反横打对球板要求不同的矛盾不复存在,两者基本达成一致,但比横板两面弧圈的装备相对更注重近台性能。
  差异之外,共性同样重要,无论你想模仿刘国梁、马林还是王皓,下面几点都是选择横打用板时需注意的:
  拍面大小:还是两个字—适中。由于直板横打经常需要在正反手之间快速来加交换(尤其是王皓式),球拍必须具备足够的迎球面积,因此,拍而不能太小,但也不能过大,否则直线上升的空气阻力会大大影响你的摆速。
  重量:如果你是在背面巾上反胶进行横打—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球板的重量轻些为宜,以免影响挥拍的起动速度和来回中的调节能力,近台快攻加横打的球反不应超过90g,快速弧圈进攻型一般选择在80g左右。
  拍柄:为便于在横打时调节握拍和拍形角度,横打球板的拍柄(特别是背面)最好能薄一些—这种薄,并不仅仅指拍段的厚度(以接近拍身为前)。
  厚度:由于拍身的厚度直接影响到拍柄的厚度,因此,原则上来说拍身不应过厚,近台快攻加横打的球板<7mm为宜,快速弧圈进攻型则在6mm左右较为理想。
  重心:总体来看,也需造中,但根据不同类型 的风格略有些差异。重心居前,单板球的威胁或许容易得到提升,但也可能造成“覆水难收”,影响还原速度,这对横打使用频率较商(如王皓式)的人大于利;重心靠后,挥动更轻快了,但对以单面为主、横打只作辅助的快攻及快弧选手而言,一板定乾坤的胜算就小了。
  供给往往滞后于需求的变化,尽管“直拍横打”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但市场上专为此而设计的球板仍寥寥无几—红双喜H-WH、金亚的M4A(6506A)和T5A(7508A)、世奥得“芯技术”系列的横打1号和2号、TIBHAR Killer系列中有限的几款……屈指可数,即便是风靡一时的YE,也从而来不主动曾标榜过“横打”的卖点,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款泊来品的成功应属于无心柳柳成荫。因此,本次参测的16款球板中,完全符合横打要求的并不在多数,我们更多的是从不同类型(包括价位)的现有球板中,选出相对贴近的的品种来介绍。我们也希望,如果时隔一年之后再做这样的评测,留给我们选择的余地能更大些。
[ 散议接发球 ]
  万事开头难,乒乓球比赛中每一分的争夺都是由发球、接发球开始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发球的人绞尽脑汁要用好这宝贵的机会,接发球的人想尽一切办法来破坏发球方的抢攻,从而将对抗带入自己理想中的相持球,进而由被动转主动,也就是所谓的防守反击。可以这样说,谁能够处理50%以上的接发球,就等于控制住了比赛的节奏,为自己的技术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基是接发球环节出现问题,不公仅会让对手轻易得分、士气高涨,更将给自己的发抢造成巨大压力,波及其它各技术环节的发挥。如果关键时刻被对手拿到发球权,接发球差者必然如临深渊。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接不好发球,往拄招致整个战局的被动。
  如何接好对方的发球及至化被动为主动?每一位选手都有自己的高招,不过有些要素却是规律性的。
  提高判断力:
  离开准确的判断,好的接发球涼无从谈起,把强下旋球当作不转球去推,或是把侧上旋球当作侧下旋球来搓,即使手上的控制力和感觉再好,也很难不给对方造成上手机会,这种对旋转的误判是最常见的问题。要看清球的旋转,可以注意对手发球的动作差异,比如发强下旋球时摩擦多而发不转球时撞击多,或是看球拍触球部位的不同。如果看不清动作,还可以分辨来球的运动轨迹:是旋球第二跳较慢,不转球比较匀速,上旋球快而“拱”,侧旋球有侧拐。对旋转“定性”之后,还要“定量”——对方发的是下旋,但旋转有多强?估计不足虽是搓球也有可能下网,反之虽接上台也可能给对手机会。通常专业选手判断对方的发球,是看对方摩擦球的一瞬间的用力方向,这是最真实、最有效的。但千万不要被对方出球前、后的假动作所蒙蔽,必须要盯住他(她)。举个例子,他发高抛球时你的眼睛不要跟着他上去,而要他的出球点,这样看得更真实。
  说了这许多,其实真正判断的过程很短,判断来球与做出接发球运动作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若是刻意地死盯来球想上这么一想,就再难有足够的时间做动作了,往往需要在判断出来球落点的同时就开始移位,以便在最佳的时机接发球。移位与判断旋转同步,并用余光观察对手,这样才能尽可能提高实战中接发球的准确率。
  变中求主动:
  接发球的技术如今已经多种多样,如搓、挑、撇、拧、滑、摆、劈、冲等,但无论如何细分,都可以归总为三类:(1)控制性接发球,分别是搓和摆,多为中国选手所采用,主要是为下一板上手制造机会,但需要很好的手感;(2)破坏性接发球,分别是撇、拧、滑、劈,意在制造节奏变化,降低对方第一板的上手质量,力争形成相持,是欧洲选手的惯用套路,因为他们中远台实力较强且力量足;(3)主动性接发球,分别是挑和冲,其威胁最大,但风险也同样大,适用于直板选手和正手比较好的选手,韩国选手广泛采用,主要是由于他们多半正手突出、上手积极。
  变化是必要的,但盲目的变化是必须避免的。只有与自己的特点相结合,才有利于下一板球的衔接。所以,在练习这些技术的时候,还要因为而异——对于中远台和相持能力强的选手,多练些撇、拧、滑、劈等;对于手感好、上手较快的选手要加强对摆短的练习,这样就体现出他自身的优势,也弥补了这些选手力量上的不足。正所谓,变中不乱,在变化中寻求主动。
  接发球后的衔接:
  随着无遮挡发球规则的实行,发球的质量有所下降,接发球的威胁加大,因而以往发球方单靠正手上手的难度增大,要想打出有威胁的发抢来就必须正手和反手都能上手,甚至都能得分。如此一来,迫使现在的发抢方对发球的落点控制的更为严密,对全台的保护面也明显加大,最终反过来给接发球方提出新的课题。
  对此,蔡振华总教练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接发球的“一体化”。也就是接发球以及下一板的衔接要融为一体,才算是一套完整的接发球技术组合,接发球本身和下一板的衔接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接发球,这就需要在练习中着重强化接发球的落点变化和防守转攻意识。在防守时,要求队员要有主动变线、大胆变线的意识,连续相持过程中不断地寻找对方空档,力争转变为相持,形成防守反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该出手时就出手:
  判断准确了,变化增加了,对方还是能够抢先上手?如此情形看起来令人无所适从,其实是触及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果断。越是关键时刻,发球方的上手意识就越强,对侧身正手抢攻接发球的果断,要把握好稳中有凶、凶中有稳的关系。当然,果断不是蛮干,真正果断是智慧的果断,更是实力的果断,需要选手平时加强对进攻性接发接的练习,掌握更多的接发球方法,这样到关键时刻才不会“虚”,才能做到出奇制胜。

 

乒乓器材
乒乓新闻
动作图解
乒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