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拧拉和摆短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5-14

当今的乒乓球前三板战术,大部分是围绕对手的 正手近网短球展开的,配合其他落点作为牵制。

吴敬平指导在《乒乓球直板打法训练》中提到:“由于无遮挡发球,使发球的威胁相对降低,因此主要靠发球的落点来牵制对手。 正手近网短球和反手底线长球是最容易把对手‘撑’开的落点变化。(“撑”是训练中常用的术语,意即通过落点的变化拉开对手的空当)。

但对于高水平的选手来说,发长球就是给对手直接上手的机会,天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从实战情况来看, 目前高水平运动员的发球套路仍然是以正手位短球为核心的。既然对手“出题”的内容已经确定了,那么如何“解题”——接好正手位短球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从当今世界的主流打法来看,目前处理正手位短球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摆短,二是拧拉。我们来看一下当今(2019年11月)世界男子排名前十的球员,处理正手位短球使用摆短和拧拉的大致比例 (注:这里没有做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仅凭个人印象给出一个模糊的数据)

樊振东 摆短5拧拉5(技改前摆短4拧拉6)

许昕 摆短9拧拉1

林高远 摆短3拧拉7

马龙 摆短8拧拉2

张本智和 摆短2拧拉8

雨果•卡尔德拉诺 摆短1拧拉9

梁靖崑 摆短4拧拉6

波尔 摆短9拧拉1

法尔克(正手正胶) 摆短9拧拉1

林昀儒 摆短1拧拉9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规律:首先,摆短和拧拉并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熟练掌握这两种接发球技术之一,都可以打到世界顶尖的水准。 世界前十的选手里,使用摆短和拧拉技术来处理正手位短球的比例大约是五五开。

其次,越年轻的球员越依赖拧拉技术,越年长的球员则更信赖摆短。这点也很好理解,拧拉技术毕竟是接正手短球的先进技术,年轻球员当然是以学习先进技术为主,因此拧拉技术的启蒙时间也越来越早。

第三,摆短技术好的球员,比赛成绩更稳定,这一点尤其在大赛中的表现更为明显。马龙、许昕还有“超长待机”的波尔大叔,都是长年稳定居于世界前十的选手,而且大赛的成绩相对来说,比其他选手要稳定得多。(当然,这也跟大赛经验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拧拉与摆短技术的优缺点。从实质上来说,拧拉与摆短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接发球技术体系: 拧拉是从上旋球打起的体系,而摆短是从下旋球打起的体系。

我们先来看拧拉技术的优点与缺点。拧拉技术的先进性,在于解决了正手位小三角的进攻难题。拧拉技术的出现使得全台进攻不再存在死角,让接发球方占据了主动上手进攻的先机。

而“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尤其对于男子选手来说,率先进攻的一方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拧拉改变了全世界乒乓球的技术架构。(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际乒联对于无遮挡发球以及无机胶水、40+新材料大球等规则的改变,但这也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但拧拉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拧拉的缺点主要有: 一是随着拧拉技术的普遍应用,高水平运动员对于拧拉技术的适应性也在不断提高,拧拉的威胁在不断降低;二是拧拉正手位短球时,反手位防守的空当较大,并且拧拉过去的上旋球更容易被对手借力,回球速度更快,因此对步法和衔接速度的要求非常高;三是拧拉需要主动发力,稳定性相对摆短而言较低一些,一旦比赛胶着时处理关键球更容易失误。

我们再来看一下摆短技术的优点与缺点。摆短可以说是一项“古董级”的接发球技术了,从38mm赛璐璐球的“上古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摆短技术的优势在于: 一是动作幅度小,以借力为主,稳定性高;二是步法运用更为合理,防守时无明显漏洞,下旋球回球速度相对较慢,对衔接速度的要求也比较低;三是更容易与挑打、晃撇、劈长、抢拉半出台等接发球技术相结合,带来更多的落点与旋转变化。

而摆短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不具备进攻性,只能作为过渡技术,为下一板的进攻做准备。一旦摆短冒高/出台/落点不佳,就相当于把进攻的机会拱手让给对手。而且摆短需要球员对球的旋转有很好的理解,对球的落点有精准的预判,对球的处理手法要更为细腻柔和, 从这点上来说,要把摆短技术练到顶尖水平比偏重“以力破巧”的拧拉技术难度更大。

由此可见, 从上旋打起的思想核心是进攻,从下旋打起的思想核心是控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对“矛”与“盾”的关系,并无高下之分。在以上旋球对抗为主题的今天,拧拉技术一度风靡全球。然而,目前乒坛上,从下旋球打起的风尚也在慢慢回暖,以樊振东为首的一批球员,使用摆短的比例在不断提高。

我个人认为,樊振东技改的核心主要有:一是增加接发球摆短控制对手的比例;二是快速相持坚持不退台,反手加入落点和力量轻重的变化;三是突出正手杀伤力,尤其是正手拉直线的能力;四是增强一板打调节球/过渡球的能力。

我在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里也分析过 小胖走出低谷的原因, (点击蓝色字开启传送门)这里不再赘述。我在这里主要想表达的是,摆短技术相对于拧拉,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优势在于: 摆短可以增加接发球的变化,增强球员对球的理解力,进而提高比赛成绩的稳定性。

这三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我们逐一进行分析。第一点,其实在前面也提到了,摆短更容易与挑打、晃撇、劈长、抢拉半出台等接发球技术相结合,带来更多的落点与旋转变化。先说落点变化,拧拉过去的球一定是长球,那么需要计算的仅仅是直线还是斜线而已,顶多加上一个中路的球;再说旋转的变化就更少了,拧拉过去的球一定是上旋球,就算是侧拧过去的球,也是带上旋的。 因此,拧拉的变化其实只有三个落点的上旋球,换句话来说就是很容易算到的,具体事例参照马龙各种破对手拧拉的经典球。

而摆短是可以搓出转不转的旋转变化,同时还有正手小三角/中路短球/反手小三角三个落点变化,因此仅仅摆短就能有六种旋转+落点的变化。加上劈长(下旋),增加了三种落点变化;再加上挑打(上旋),增加了旋转的变化;还有晃撇,加入了侧旋、落点的变化,结合起来的变化那是非常丰富的。 而且摆短、劈长、挑打、晃撇这几种台内球技术,从准备姿势上来说,几乎是看不出区别的,隐蔽性很强,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对手算球的难度。

第二点,对于球的理解力这个概念解释起来比较抽象,我们通过现象来进行逆推结论。最近在看比赛时,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相对来说拧拉强的选手(如梁靖崑、林高远、雨果、林昀儒、弗朗西斯卡等),摆短比较容易冒高/失误;而摆短技术好的选手(如马龙、许昕、樊振东等),拧拉的失误率却很低。 拧拉好的摆短不一定好,摆短好的拧拉却不会差,这就说明了摆短技术好的球员对球的理解力要高于依赖拧拉的球员。

而且发球和接发球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来说,摆短技术好的,发球的变化更多;但接发球过分依赖拧拉的,发球往往比较单调,进而可以得出的推论就是喜欢拧拉的,前三板的技术肯定更粗糙一些。那一般来说,前三板技术好的球员,就是俗话说算球算得准的,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对球的理解力更高了(典型代表马琳、马龙、许昕等)。而喜欢拧拉的,基本上是相持能力强的,不喜欢算球的(典型代表梁靖崑、雨果、弗朗西斯卡等),相对来说前三板就是比较粗糙。

第三点,前面两点可以直接推导出来。我之前提过一个观点,前三板技术是出成绩的基础,而前三板技术的主要衡量指标,不是拧拉,而是摆短。 摆短技术好的球员,稳定性更好,这一点尤其在大赛中的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在大赛中,对心理承压能力的要求更高,需要主动发力的拧拉,先天上的稳定性相对于以借力为主的摆短肯定要低一些,心理不够强大的,手上稍紧就容易失误,加保险加得多的,等于送对手一个进攻机会。因此,自张继科之后,世界大赛赛场上再难看到一锤定音的“霸王拧”。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接发球的变化越多,就越容易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比赛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要找到了对手的弱点,就往往能够一击毙命反败为胜。许昕为何被称为“大蟒”?因为他具有超强的纠缠能力。而超强纠缠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他的接发球手法很丰富,除了摆短之外,挑打和晃撇的运用也很多,甚至会先做一个拧拉的准备动作再突然摆短(参见2019澳大利亚公开赛决胜局许昕逆转战胜弗朗西斯卡决胜局倒数第二个球),令对手难以高质量的上手进攻,为自己的反拉/进攻创造机会。

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刚刚结束的T2联赛新加坡站当中,“球油子”许昕游刃有余地连过张本智和、林昀儒最终夺冠,而林高远却0:4脆败林昀儒,3:4被张本智和逆转,除却心理方面的因素,林高远前三板单调、摆脱困境的办法太少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林高远可以向许昕请教一下“骗”00后小朋友的心得,或许会对乒乓球有更深的理解。

当然,就如前面所说的,摆短和拧拉并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都能达到世界前列的水平。从更大的概念上来说,两者都属于接发球技术,都属于前三板技术,都应该合理地融入到个人的打法体系当中。但相对于拧拉,我更希望国乒能够更加注重对摆短技术的打磨,进而把我们国乒的前三板优势重新树立起来,我觉得这样的乒乓球才是“有灵魂”的。

扫一扫访问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