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死时刻”的神级发球,你还记得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06
发布时间:2022-05-06
从技术角度而言,一场乒乓球比赛一定是从“发球”开始的。无论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发球”在其技战术体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比赛的重要作用也不言而喻。
俗话说得好,发球好的人打起比赛来都轻松,世界乒坛发展至今曾诞生过很多位发球大师,即便在业余赛场,也不乏大批靠着一手发球绝技就能傲视群雄的高手。作为所有乒乓球技术中唯一一项自己就能练习的科目,能把发球练好、用好,固然可以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但真正到了重大比赛的关键时刻,“发球”绝不仅仅只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当它与因时而变的战术、此起彼伏的心理和瞬息万变的现场氛围融合到一起时,“怎么发”往往更能体现一名运动员的综合实力。这种实力除了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更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正如以下三种情境,一旦出手收势,尽是满场喝彩。
一、诱敌深入,精准打击
这种能力是每个手握发球权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即通过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发球让对方把球回到自己预想的区域,继而形成一三板衔接,用两板球完成得分。在实战中,最能体现这种能力的战术就是“发球抢攻”,而且是发球后的主动抢攻。比如大家熟知的马琳发转不转后衔接正手侧身暴冲、张继科发逆侧旋后衔接反手暴冲等等。这种发球关键在于要对对方的接发球手法有充分地预判,并通过自己发出的旋转、速度、力量、落点等质量迫使对方把球回到自己预设的火力范围内,然后实施精准打击,不给对手留下任何还手的余地。
凭借“发球抢攻”实现得分是比赛中的一种基本能力,而随着技术潮流的革新和前三板激烈对抗的升级,当今乒坛用于一三板衔接的技术已经非常多元化,如果还想仅靠两板球就拿到分数,就更加需要料敌于前,尤其是在紧要关头,“玩套路”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风险很大,但也更能展现一名运动员的得分欲望。举个典型的例子,在2017年杜塞尔多夫世乒赛的男单决赛中,马龙与樊振东打到了决胜局的最后时刻,当马龙以11:10拿到赛点时,他发了一板球到樊振东的反手近台,然后毫不犹豫地侧身,等着樊振东把球拧到他的左半台,继而完成正手反拉直线,拿下赛点,夺得冠军。
熟悉两人交战史的球友都知道,这是马龙经常使用的一个套路,即便就在这场决赛中,他也用了很多次,樊振东在屡次中招后,难免会有一些防备。但是在最最关键的赛点时刻,马龙还敢用这个套路,并且能够稳稳地把球发到既定位置,就足以展示出他的坚定。严格来讲,这两板球的衔接并不算发球抢攻,而是发球后的强转换,因为马龙要面对樊振东的高质量拧拉,以及对方有可能变换一种接发球手法或者直接拧他正手空当的风险,但他还是笃定樊振东会把球拧向他的反手位,从而果断侧身完成绝杀。
我
知道你会怎么接,我也料定你会往哪接,我就在那等着你,完成一板尽在掌握的得分——这种在关键时刻诱敌深入的操作,靠的是多年磨炼出来的技术自信和对场上形势的深刻阅读。两板之间的无缝衔接,打得就是那份志在必得。
二、掐敌死穴,一招直取
这种能力在当今乒坛每隔两分就交换发球权的规则下,是一种很奢侈的存在,即直接让对方吃发球,根本用不着第三板衔接。无论是小球5分轮转时代,还是大球2分轮转时代,在比赛过程中靠发球直接得分对于瓦尔德内尔、刘国梁、马琳那些发球大师们而言,算不上什么难事,然而到了比赛的最后关头,靠一记发球就能直接置对方于死地,并不只是那些长于发球的运动员们的专利。
想要一招直取,除了要够胆把球发出十足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往哪里发对方会最难受,那个落点要么是对手接球水准最差、心里最虚的位置,要么是对手注意力最容易忽视的区域,只有让其心怀忌惮或是意想不到,一击毙命的可能性才会更高。举两个例子:2003年巴黎世乒赛男单半决赛,施拉格与孔令辉曾缠斗到决胜局的10平,在此之前,施拉格取得过3比1的大分领先,并在决胜局拿到过赛点。整场比赛中,他的发球给孔令辉制造了非常大的麻烦,尤其是发到对方反手位近台的侧上旋和下旋球,孔令辉一直接得很不舒服。到了决胜局10平之后,施拉格正是抓住了孔令辉这个接发球薄弱的位置,用不同的旋转完成了两板发球直接得分,获得领先看上去非常容易;而孔令辉要想得一分就需要打很多板,还不能失误,过程十分艰辛。可以说,手握发球给对方形成的震慑力,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施拉格坚定了必胜的信心,从而最终拿下了比赛。
2013年全运会男团决赛,上海对阵八一的第三盘,王励勤在球队0比2、自己1比2落后的情况下逆转了樊振东。整场比赛中,王励勤用一名老将的沉稳坚韧对抗着樊振东的年轻气盛,在扛住对手的冲击后,王励勤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捕捉到了一个绝妙的杀机——五局比赛中,王励勤发的基本都是不同落点的短球,樊振东为了在接发球时抢先上手形成主动衔接,所以站位都会比较靠前。到决胜局手握得来不易的赛点时,头脑清晰的王励勤果断施变,直接发了一板又急又顶的球到对方中路的底线位置。横板运动员的中路追身本就是一处死穴,面对王励勤突如其来的长球,樊振东根本没来得及调整,直接碰飞。一番鏖战之后,王励勤就是通过这样一板出人意料的发球瞬间终结了比赛。
让
你接到球,却无法接到我的台面上——这种紧要关头的硬核操作,靠的是一名运动员的胆大、心定、手不抖。一板足以让对方失误的发球,打得就是气势上的绝对压制。
三、穿敌阵地,尘埃不起
这种能力在每分必争的重大比赛中,称得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即直接一板球发出去,让对手连球都碰不到。在战术意识上,这种球是“偷袭”的典型代表,要求出球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对方球台的空当,连接球的反应时间都不给对方留。只此一击,必定惊艳全场。
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瓦尔德内尔以连续7场“3比0”的表现当之无愧地问鼎了男单冠军,此项战绩至今仍然无人超越。男单决赛场上,处于状态巅峰的老瓦在对萨姆索诺夫的第三局比赛时曾发出过一记直线偷长,对方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本就落于下风的士气顿时雪上加霜。
男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以这样的表演释放激情,已属罕见,而女运动员在顶级赛事中也能用这种方式彰显霸气,就更加难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单决赛,李晓霞在对阵丁宁的第四局8:7领先时曾发出过一板斜线偷长。由于两人的持拍手不同,这板球几乎是沿着球台的对角线,直接穿透了丁宁的正手大角。本来还想侧身接发球的丁宁面对这下突变,也只能望球兴叹。
我
发的球,你只能用眼神去接——在万众瞩目之下能够完成这种非凡操作,运动员的内心何其强大,对于球迷而言,能够欣赏这样的绝技,又怎一个享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