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林高远!男乒中生代一直打不出来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发布时间:2022-07-28

WTT布达佩斯落幕,关于决赛的林高远,不想再说什么了,腻了,也累了。

赛后,认真思考了一番:不只林高远,还有早早出局的梁靖崑,这批被球迷称为92~96一代的男乒队员,为什么就打不出来呢?

将时间轴慢慢往回倒,思绪逐渐被打开,忽然就明白了。

以92年为例,92年出生的队员,2009年是17岁,正是刚露头的年龄,结果国际乒联一记重磅规则——无机胶水,直接导致了作为主力队员的马琳、王励勤走下神坛,至于当时那些刚要露头的十七八岁的小将,想必也一定会大受影响。这只是苗头,请往下看。

时间到了2014年,92年出生的队员22岁,正是迈入当打之年的年纪,结果国际乒联又一记重磅规则——40+塑料球,再次打掉了一批92一代!典型的就是当时的方博、闫安。

当然,改规则和改器材只是表象,透过表象,国球汇君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球体增大,致使比赛回合增多,传统的前三板变化大幅减少。

这也意味着,在乒乓球赛场上,由原来的“脑力派”为王,逐渐过渡到“体力派”称霸,从马琳、王励勤,转到王皓、张继科,再到现在的樊振东,大家跟随历史的车轮思索一下,是不是这么个规律?

说白了,现在打乒乓球想要出成绩,只需把拧拉练好,然后正反手相持拼基本功,谁的基本功好,谁的身体素质高,谁就能打出来!就像樊振东一样,两面拉起来,只要像坦克一样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就足够了。

然而,这也就直接淡化了乒乓球,或者说竞技体育的一个最最基本技能的培养:心理,或者说是关键分敢于“变化”的心态,又或者说,是阅读比赛的能力!

看似不沾边的三样东西,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因为这三样,都是教练和旁人没法教给你的东西!

心理不用说了,心魔只有自己能破,也最难破,王皓用尽了整个职业生涯,都没能突破大赛决赛的心理魔咒,可想而知突破心魔有多难。

然后是关键分,关键分该怎么变?每个球都一样,拧起来拼相持,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可言,到了关键分,该怎么变?想必没人能给出像样的答案,包括国家队的教练们, 因为,没得变。

就算没得变,你敢不敢去变?敢不敢像2017年杜塞尔多夫决赛最后一球马龙那样,大胆给对方上手,自己反拉一个极限的落点?敢不敢像2019年总决赛许昕那样,既然你压我反手,那我也强行侧身拔上台耗死你?诸如此类的。

显然,至少92~96这一批的队员,没人敢。因为没人想过,除了拧起来拼相持以外的其他技战术打法!

到了关键分,你不变,别人就变了,别人一变,就开始犹豫自己要不要变,犹豫着犹豫着,比赛就结束了。可以再看看林高远那场比赛,以及之前很多类似的场次,生动诠释。其实从根上说,还是心理的问题。

阅读比赛的能力,也类似,不想再多言。

尽管没资格,国球汇君还是斗胆化身一下上帝视角: 92~96这一代的运动员,永远不会有人坐到国乒前两号主力位置,今年是,今后也一样是。

毕竟,技术好改,心魔难除。

最后,求生欲来一波:尽管坐不到前两号主力位置,但谁说绿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呢?

扫一扫访问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