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球技术文章大汇总

发布时间:2020-05-14


弧圈球技术文章汇总

目录:

(1)
打摩式弧圈球技术及应用 
关于反手高吊弧圈球的技术细节 
关于前冲弧圈球的打法 
弧圈球打法的特点是什么 

(2)
得到前八一省队专业运动员指点的弧圈球动作要领 
我对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分解与合成、内在发力机制的浅见  

(3)
弧圈球与反胶球拍(一) 
弧旋球技术图解 
业余选手如何练习连续拉弧圈 
教你一招之如何提高正手拉球的力量 

(4)
教你一招之说说正手拉球的击球部位 
台内弧圈球技术 
为高吊弧圈蚱椒?

(5)
要不要练弧圈球 
浅谈业余选手怎样学习弧圈球技术 

(6)
怎样拉弧圈球 
怎样拉正手侧旋弧圈球 
怎样拉正手加转弧圈球 

(7)
正手弧圈的高级应用  
业余选手正手弧圈球发力解析 
正手拉球的发力动作  

 (1)

    打摩式弧圈球技术及应用
 
    随着乒乓球对抗力量和速度的日益加强,单纯以摩擦为主撞击为辅的弧圈球越来越为人所适应;如果打出的弧圈球没有一定的力量和速度,甚至会被对方反拉!
    解决的办法并不是增加撞击减少摩擦(那是发力攻),而是增加撞击的同时保持原有弧圈的摩擦,这就是打摩式弧圈球。从中我们看到:传统弧圈以摩擦为主;发力攻以撞击为主;打摩式弧圈是既撞击又摩擦;所以说打摩式弧圈的手臂发力与前两者不同,比前两者更加复杂且难以掌握。只有在掌握了前两者以后,才有可能有手感去练习打摩式弧圈。
    打摩式弧圈的发力顺序:发挥整个大臂前臂及肩背肌的力量去打击球,触球时再快收前臂发力摩擦,手腕较固定稍辅助发力摩擦,才有可能做到又打又摩。因为大臂力量较前臂大,而前臂速度较大臂快,才有可能在大臂撞击时用更快的前臂发力收缩摩擦,才能发挥撞击和摩擦的极限。单靠大臂去发力撞击和摩擦不行,单靠前臂也不行;靠大前臂同时发力撞摩也不行;后三者往往在撞击球后球已脱板,不可能再摩擦到球;所以一定要分工合作,打摩式弧圈才有可能。 
    


    关于反手高吊弧圈球的技术细节

  在许多初学者中正手的进攻技术已经入门,攻、拉、撇、拨等技术都已经能够掌握。但是对反手位的来球办法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对反手位较强烈的下旋球,即使出台却还是采用搓长的办法。这样一来,不但给自己延误了战机,丧失了争取主动的机会,而且还会给对手造成机会。 
  有很多朋友对我说,我不是不想拉起来而是怕失误。一开始我也是这样的,所以我在这里为大家讲解一下反手高吊弧圈球的技术应用。这里不为大家讲解前冲弧圈球,是根据我们平时常用的打法一般情况下先将球拉起来,而很少会有人直接给你让你舒舒服服能够起板的球(对手失误除外),所以你最好的办法还是用一板高吊弧圈球过渡一下比较合理。具体的技术细节是:身体距台0.5-1米的距离,这个距离对于拉出台的球最舒服。如果你要是还觉得球比较短的话,我想还是采用摆短比较合理一些。由腹部位置开始引拍,拍型大约呈60度角,注意摩擦(由下旋变上旋),引拍至胸部自然将拍型角度调整为40度左右向前发力(加强回球的旋转和力量),待球击出后臂向前舒展至还原。注意:必须是由腰部开始发力,否则单纯使用臂部力量将无法利用全部力量,使回球的旋转和速度将大达折扣。 



    关于前冲弧圈球的打法

    众所周知,在乒乓球技术中前冲弧圈球在主动得分上占有很大比例,尤其以弧圈球打法与快攻结合弧圈打法为特别重要的技术。但是有许多朋友经常向我提到拉冲的时候常有失误,我认为这主要是在于基本功不是很扎实。在前冲弧圈球的技术细节上有缺陷。
    首先,做一个技术动作的姿势应保持定型,而根据不同力量与旋转的来球是要靠手腕来保持拍型,控制球路的所以在保持动作定型的前提下要掌握好手腕的控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球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球感是打好球的关键。
    一般来说拉前冲弧圈球事要在球的高点期和下降前期,拍型要保持在30度角左右,挥臂应以向前为主向上为辅,由腿开始发力,至腰、臂、手腕。在球与拍接触的一瞬间应尽量使球与胶皮摩擦,以产生强烈旋转。拍与球接触的瞬间手腕的动作要快,以得到较快的速度。注意在拉前冲提高正手拉球力量的几点注意事项。
  九运会乒乓球比赛,在技术上所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随着人们对大球竞技认识的。深入和实践中适应性的不断增强,大球对击球速度和旋转影响的特点也表现得更加明显。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由击球力量所产生的球速状态变成了致胜的更加重要的因素,而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正手进攻的杀伤力,往往会成为衡量顶尖高手实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本次比赛的统计结果表明,王励勤正手连续拉球平均1.4板可以决出胜负,而孔令辉要用1.6板才行。很明显,因为主动拉板数的增加,自己失误和对手反攻的概率也在随之增加,使主动性的威胁下降。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就影响正手拉球质量的
    几点注意事项略加说明。
    1、拉手适当放开。
  在打小球时,由于球速较快,一般不提倡较大的拉手,认为把前臂和上臂的角度打开即可。而今天,只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要把肩关节适当打开,以增加拉球的动作幅度。同时,手尽可能抬高,为向前发力创造条件,使球产生较大的向前冲力。 
    2、摩擦球不宜过薄。
  旋转能够提高拉球的准确性,但会影响球向前的平动速度。在同一板击球中,旋转和速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为防止摩擦过薄,击球部位不要太靠上,可以中部为主,板形竖直,前倾不要过大,同时避免接触球的侧面太多。这样会使摩擦厚一些。 
    3、腰部收紧。腰部是完成上、下肢动量传递的枢纽。合理的腰部动作会使动作协调,发力集中。在拉球的全过程中,腰部要绷住,在垂直轴上的转动不宜过大,以防分散向前的用力。为更好发挥腰部的功能,在拉球过程中,要收腹、含胸。 
    4、肘部做外侧半圆形运动。
  抬肘和夹臂是拉球中常犯的错误。拉球时,肘部随同手臂一起做外侧的小弧形运动,有利于击球中的发力,使力量更集中。 
    5、高重心。
  有许多人在正手拉球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腰腿的力量,总是试图通过较大幅度的预蹲,来拉长股四头肌,为最后发力创造条件。但是,乒乓球拉球的发力毕竟不同于推铅球,它是一种速度非常快的发力方式。如果蹲得过低,在很多时候,还没等抬起来,拉球已经结束了,最后造成坐着拉球,使球只往上走,而缺少向前的动力,影响拉球的速度质量。 
    6、击球瞬间手腕内收。
  手腕在击球前,应该相对放松,但击球瞬间,要有力量非常集中、但动作不是很大的内收动作,这样容易使力量更为集中,动量传递的效果发挥得更好,真正体现出鞭打的效果。同时,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指要突然抓紧球拍,使发力有一个牢固的支点。直板运动员要体会中指顶住球板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发力最后作用在球板上。 
    7、多练小负重的快速力量。
  要想提高拉球的力量,除了花大功夫熟练掌握拉球的发力技巧、使技术更合理外,适当进行一般力量训练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专项力量与一般力量虽然不会有线性关系,但一般力量总归是一个基础。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负重不要过大,以多次数,短时间,多组数的联系为宜。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运动员最好选择克服自身体重的方法进行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纵跳等。有时也可与专项训练结合在一起,如持重拍进行拉球徒手动作的练习,拉橡皮筋等。这样,既可以练习一般力量,又练到了专项。 
    8、练习步骤先上后下。
  在体会拉球发力的开始阶段,先用拉上旋球或不转球来练习。因为拉上旋球不必过多的考虑摩擦效果,多一点击打对准确性的影响要小于下旋球,这样更容易体会向前发力。而拉下旋球时,必须要有很好的摩擦效果,才能保证球过网上台,所以不容易体会击打和向前发力的感觉。在击球时间上,先练定点的上旋高点期拉球,待体会到拉球能发上力了,在练习各种时间的调整拉球。为了保证联系的密度,先练习用多球拉,在过渡到多球单练和单球拉。 
  附带说上一句,拉削球更能体会拉球时往前走的距离感。反过来说,削拉球的感觉是检验拉球质量最好的“试金石”。 




    弧圈球打法的特点是什么?

   弧圈球打法分为弧圈结合快攻(简称弧快)和快攻结合弧圈(简称快弧〕两大类。弧快打法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运动员使用反胶海绵球拍,是当前世界乒坛的主流打法。它的特点是旋转强、速度快、攻势猛、威胁大。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孔令辉、马林、王楠等世界优秀运动员均属此种打法。其中横板弧快打法站位中、近台,以弧圈球为主要的得分手段。该打法既有强烈的旋转,又有较快的速度,同时辅助以快攻技术。其战术思想是以弧圈球和扣杀来攻击对方,并利用发球、搓球、快拨、快撕等手段为拉弧圈球和扣杀创造条件。直拍弧快打法站位中、近台,以正手弧圈球进攻为主要得分手段,反手用推挡或横打技术作为辅助的进攻手段。其战术指导思想是以旋转变化来控制对方,并利用发球,搓球、推挡和反手横打技术为正手拉出强烈弧圈球创造条件。
  快弧打法运动员站位较近,把近合快攻技术与弧圈球技术结合在一起,通常使用反胶海绵拍或一面反胶,一面生胶海绵球拍。它的特点是速度快、旋转强、线路活、攻势猛。著名选手王涛、阎森、邓亚萍、陈静等属于该种打法。其中横拍快弧打法站位中、近台,反手以快攻为主,正手能拉能扣,有的以前冲弧圈球为主,有的则以快攻为主,弧圈球是用以进攻的一项重要技术,并在被动时用来相持和过渡。直拍快弧打法使用反胶球拍,把速度和旋转结合在一厄相辅相眈但仍以快为主。正手以前冲弧圈球为主要得分手段,反手则以推挡和横打技术作为辅助的进攻手段。
 


(2)


    得到前八一省队专业运动员指点的弧圈球动作要领

   自我感觉以下这段文字将对各位业余球友纠正动作,明确正确的拉球动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方便各位球友阅读,现将昨日本人写成的这段文字做些许修改发表如下:
    今天接识了一位前八一省队的女队员,她给咱讲了半个小时课,虽然没有上台试,但真是“与君一席话,胜打十年球”啊,不愧是专业球员,三言两语再加上徒手示范,叫咱如梦初醒啊。
    我有前打球时,过分强调动作的“小”,特别是在拉球时,害怕动作大了不能及时还原,动作不能放开,拉球时发力仅依靠转腰,向右后方引拍,转腰向前,大臂微向前摆,然后收缩小臂至左耳部,拉球动作结束时,大臂与身体的角度极小,大臂与小臂的角度也极小,整条手臂没有往前送出,这样拉出的球力量小,拉过去的球只转,不冲。自己捉摸过来捉摸过去也想不出个中原因,而本人的球友多为跟咱一样是打“野球”的,虽得他们指点,但仍不得其法,不胜烦恼。
    经这位“教练”的一番指导,我在理论上有了不小的收获,当然要掌握这套动作还需自己的修练了。她告诉我,不能只依靠收缩小臂来拉球,而要用上大臂!而我以前一直担心动作过大不好控制动作,因此一直不管动用大臂。她说,动作大是指不能较好控制自己的动作,而不是一味地把动作收小,这样力量当然就传接不上了!正确的拉球动作应当是(我请教的主要是手上动作,当然重心的交换也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她在指导我打球时一再叮嘱要“迎前”,身体重心要及时转移并跟上,要主动发力打球,不要等球):
    引拍时,大臂带动小臂向身体右后方引拍,必须克服后引过多的毛病,随着转腰交换重心,大臂在小臂带动下向前摆动迎球,挥拍时,肘部外侧做弧型运动,在球的上升期或高点期磨擦球,小臂同时要收缩,并有一个较小的收腕动作。而我以前拉球时,大臂基本上不往前迎!我问到这样是否动作大了点,她的回答是:动作要适可而止,她讲,挥拍击球结束后,身体要正对球台,不要左移过多,以免力量不能集中朝前发出,大臂与小臂的夹角大约是150度,大臂与身体的夹角大约是80度,且大臂位于身体前方,手腕在眉心大约正前方,距离眉心大约是40厘米,不能把拍挥到左耳部去,要及时控制住挥拉结束时的动作。这个收尾动作比咱以前的收尾动作是要舒展多了啊,整条手臂有种用力向前甩出去的感觉。我说,我可能在初练这种拉球动作时不能在挥拍结束时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可能会挥拍到自己的头部左侧去了,她讲,“控制动作”就体现在要把收尾动作控制住啊,这个就看各自的修行了,照这种动作要领打一段时间,自然就习惯了。
知道咱听了这番话时的感受吗?简直如楚初醒啊!!!难怪咱以前总决觉着发不出力道来呀,干嘛把手臂收得那么紧张,放松了,摆开了,朝前了,控制住了,力量和旋转全都出来了!!!我试了一下,总体感觉这样发力更加容易,但因为咱是业余的, 领会动作要领虽快,但实际打起来,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不过咱已经知道了正确动作的要领,解决了认识上的重要障碍,剩下的就是按这种方法多加练习了,这难道还会有什么问题吗?
  专业球手打球有一个还原,判断和再启动的过程。而业余球手就比较少还原,动作的连续性以及衔接都比较差,技术繁杂就容易失误。在这种情况专业球手打球有一个还原,判断和再启动的过程。而业余球手就比较少还原,动作的连续性以及衔接都比较差,技术繁杂就容易失误。在这种情况



    我对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分解与合成、内在发力机制的浅见
 
    一、总论:
    1、弧圈球是一项全身协调发力的技术,要掌握和运用好此技术,必须科学地理解和洞悉它的构成要素,然后使之合而为一。这就是学习法中所说的:先分析,再综合。
    2。弧圈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稳,然后是转、快。要做到既稳又转、既稳又快,就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发力机制。(当然稳定并不是死板不变,而是随机应变中的内在稳定)
    二、弧圈动作的分解与合成:
    1、在腰和上身不转动的情况下,人成预备击球状站立,大臂从贴近身侧带动小臂向上挥动(特别注意:这是在一个平面内的挥动),那么整个手臂所挥动过的平面可以与地面形成0到90度的各种夹角。(高吊与前冲的区别之一就是球拍前倾角度的不同)。可以说,这样的大臂带动小臂在一个平面内的挥动就是弧圈球中整个手臂经过的路线,但还并没有形成内切形的弧线,手臂和拍面还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运行。
A、在这个分解动作上切忌:a.手腕不相对固定,在挥拍过程中随意抖动、转动。这会造成最后整体弧圈动作的击球不稳:即产生发力不稳、方向不稳、拉漏拉飘的现象。b.手臂摆动不在一平面上,形成弧线,后果是常常拉下网、拉漏拉飘、即使拉上的球也往往显得软弱无力。
B、所以在没有转腰的前提下,大臂带动小臂的挥动应当在一个平面之内,这是弧圈发力集中的重要关键之一,也是实现弧圈技术稳定特点的第一要点。
    2、恰如其分的预摆:腰带动右肩左转(一般转过20度左右),右肩稍稍低于左肩,大臂自然贴近身侧,千万别随意或故意向后拉,相对固定手腕,并根据来球特性和自己使用什么样的弧圈(高吊或前冲)控制好球拍的前倾角。此时身体重心在右腿。这样就形成了预摆,要记住:正确而稳定的预摆是弧圈技术动作完整正确和发力稳定的必要前提。
    3、成预摆后,支撑腿要蹬实。(许多书上说要蹬腿,看了照练,往往过分发力蹬腿,身体被蹬得往上串,导致重心猛地上冲,造成手臂发力过猛,常常拉飘。孔令辉的蹬腿动作极为讲究控制,所以看上去很协调,平衡;而有的球友蹬腿过猛,还没打到球,人已经散了架,那样会稳吗?)所以,要蹬实,保持起动前瞬间的重心稳定,然后,腿蹬实,助腰转、腰带肩、肩带大臂、大臂带小臂,手腕相对固定并控制好球拍的前倾角。更简单地说:腰一转,拍就动。肩、肘、腕三个关节是力的传送点。这个过程,就把两个动作合而为一:腰肩的横向转动和手臂与球拍在一个平面上挥动相结合,球拍的内切弧线已经基本形成。
    三、弧圈技术的内在发力机制:
    1、击球前的匀加速发力:腿要蹬实,支持腰匀加速转动,在肩、肘腕关节的带动下,球拍呈一定的前倾角向前上方作匀加速运动迎击来球。
    2、击球时的突然变加速发力:当球拍撞到球前的一瞬间,小臂借着重心转移的力量,突然加速内收,(此时腰、肩、大臂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并适当收紧,肘关节依旧保持弧线运动,并成为小臂内收的支点和轴),此时要保持相对固定的手腕和拍形,根据来球,微调球拍前倾角,打磨结合,适当运用中指顶拍的力量。整个身体的感觉是适度绷紧状态。
用重心转移的力量击球是弧圈发力稳定的最关键所在。能够用重心转移的力量来击球是很舒服的,有些球友拉不上球反而感觉吃力,就是因为没有用球与拍撞击和摩擦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抵消部分重心转移和小臂加速内收的力量,从而用身体和手臂硬生生地收住这种力量,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3、击球结束后的还原放松:打磨结束,球离拍而去,重心转移和小臂加速内收的部分力量被球卸去,但毕竟是部分而已,所以必须用左腿支撑和收住手臂来缓解剩余的力量,并放松身体、手臂和手腕,调整步伐,呈还原姿势迎击下一来球。
    四、弧圈球的发力方向:
    1、向上与向前:本文《二、弧圈动作的分解与合成》的第1点所诉,整个手臂挥动平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决定了是向上拉还是向前冲。一般与地面成70到80度角时为向上拉(即高吊弧圈);与地面成40到50度角为向前拉(即前冲弧圈)。但由于很多前冲弧圈是打磨结合的,有了打的撞击力,球脱拍较快(这是相对于纯粹摩擦的前冲弧圈),所以,50到60度的前倾角击球也是可行的。
    2、向左、向右和向中:向左方拉时,在起动时适度向内钩腕;向右方拉时,在起动时适度向外伸腕;向中间拉时,在起动时保持直腕。
    五、弧圈击球点和击球时机:
    1、击球点:右腰侧上方与腰的距离约一肘半,与身体所在的平面约成45度角处为最佳。
    2、击球时机:
    (1)前冲弧圈:高点期或下降前期击球。个人认为最好是与网差不多高的下降前期击球为最佳。因为此时最适合主动发力打磨,而高点期击球若是拍形控制不好或大力前冲极易打出台。特别是业余球友,更不提倡在上升期击球,我认为这样的击球风险太大,对方来球下旋强则极易拉下网,下旋弱则极易拉出台。若对方来球不很高,短而转,业余球友去拉上升期,成功率实在太低,还不如在下降前期拉一板中等力量的前冲为妙,因为此刻必然比上升期离球台端线要近,容易拉上球。
    (2)高吊弧圈:一般在下降前期拉球最合适,因为此时拉出去的球速度较快,对手放手相对难。而在下降中、后期拉出的球速度回慢些,但旋转可能会更强。
对于弧圈,总结为三句话:腰肩的转动,带动手臂挥动平面成弧线运动;重心转移带动小臂的挥动中突然加速击球;手腕不要乱动,应相对固定,控制好前倾角和方向,中指适当顶拍,打磨结合。
    希望乒乓成为我们共同的爱好,强身健体的载体。对于我的文字,希望你能用耐心去阅读、细心去思考、灵心去领悟;希望你能在实践中体会、批判地吸收、并真诚地与我交流,使我们共同有进步。
 


(3)


    弧圈球与反胶球拍(一)

  六十年代初期,日本运动员发明了弧圈球。之所以称作弧圈球,是因为当时的运动员使用反胶球拍,在来球的下降期拉出有明显弧线的强烈上旋球而得名。五十年代以前,世界乒乓球运动曾经是欧洲削球的一统天下,即使1952年在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乒赛上,日本队左藤博治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就以其新武器(海绵拍)与新打法(直握球拍正手长抽进攻型打法)夺得男子单打冠军之后,后来日本的荻村和田中也曾经各自两度蝉联世界男子单打冠军,但是也不能改变欧洲选手对自己削球打法的自信欧洲有号称只有起重机才能拉起来的加转削球手别尔且克,有第25届世界男单亚军老将西多。虽说是亚洲的日本人崛起,充其量世界乒坛也还是削球和长抽进攻的对抗时代。 真正给与他们致命打击的还是六十年代初期,当时由欧洲著名削球运动员组成了联队,前往日本进行访问比赛,结果在日本的弧圈球新技术面前一败涂地。此时正值第26届世乒赛即将在北京举办,正在备战的中国乒乓队很快得到这一重要情报,立即派人去香港观察日本的比赛,并很快地掌握了弧圈球技术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国家的荣誉,许多当时的优秀国手如: 胡炳权、薛伟初、余长春、廖文挺等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打法,自报奋勇环反胶球拍改打弧圈球,模仿日本运动员的打法甘当陪练员。同时针对当时的弧圈球击球时间晚,弧线较高,进攻速度慢等弱点,我国选手精心准备了应对的发球抢攻,台内球进攻,反手进攻与快速推挡等近台快攻的技,战术。在第26届世乒赛上,雄心勃勃的日本队突然发现他们的新技术竟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更令他们震惊的是在中国队的运动员里也有许多向他们那样拉弧圈的选手。结果在被视为金牌分量最重的男子团体冠军争夺战中,终于上演了徐寅生十二大板扣杀击跨日本队信心的经典一幕。据说在此役中连丢三分的全日本冠军星野成了抵罪羔羊,在赛后恼羞成怒的日本队主教练长谷川喜代太郎给了他一记耳光。此后日本队的许多弧圈球高手都纷纷败在中国小将手下,被誉为“小老虎风格”的庄则栋以其凌厉的近台两面快攻,击败了被誉为黑马的日本队希望之星木村兴治(该君在团体赛中独拿中国队两分);被称为“轰炸机”的李富荣以他凶狠的侧身与正手快攻击败了涩谷;号称“智多星”的徐寅生以他变化莫测的发球、快速推挡变线击败了村上辉夫;被誉为“魔术师”的张燮林使用我国发明的长胶粒球拍,以他的海底捞月式的稳健削球与神奇莫测的旋转变化击败了前世界冠军荻村一智郎。中国继日本之后开始登上了世界乒坛的顶峰,从此世界乒坛进入了以进攻的速度与旋转为不同特点的中日对抗时代,也可以称之为正胶近台快攻与反胶弧圈球攻击型打法的对抗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反胶弧圈球技术有点生不逢时。因为正值中国的正胶近台快攻打法日渐完美,日臻成熟之时,不可能有弧圈球技术发展的足够空间,而崇尚传统的中国人文环境也制约了弧圈球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第一代弧圈球选手都是陪练起家,而这些无名英雄大多数又不是超一流高手,当时绝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心中崇拜的偶像自然是使用传统正胶球拍的近台快攻佼佼者,因此很少有人从小就学习这种被中国快攻打败的日本弧圈球技术。弧圈技术与反胶球拍的普及和推广发生在70年代初期,那时候欧洲新生代运动员已经改变了观念,彻底放弃了传统的削球打法弃守为攻,并将日本的弧圈球和中国的近台快攻融为一体,创造出现代弧圈快攻技术的雏形。直到80年代末在蒙特利尔世乒赛上,瑞典的三剑客——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阿佩伊伦终于以5:0的比分,令人信服地击败了对他们围、追、堵、截了多年的老对手中国队,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再次为欧洲夺回了阔别多年的斯韦思林杯。至此真是十年磨一剑,以速度与旋转融为一体的现代弧圈快攻技术已经成熟,终于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主流,反胶也从此取代了正胶成为人们首选的球拍。
  使用反胶球拍拉弧圈球的攻击速度其实并不比正胶慢,正胶快攻的击球速度主要表现在近台的击球节奏快上,也就力争击球的上升点和最高点,用节奏速度并配合落点和轻重力量来争取主动权。再者正胶球拍由于胶皮摩擦球的系数不如反胶,球板又较厚较硬,故击球的脱板速度快,而且弧线容易低平。因此有的外国人称中国的正胶快攻为“台上短打”,顾名思义就是靠打得快、弧线平和打出距离短来争取时间上的优势。然而使用反胶球拍的现代的快速弧圈球进攻技术,不仅能打出正胶的节奏速度和大力击球时产生的飞进速度,而且还能在进攻的同时制造强烈的上旋,使球落台后产生前冲或前拱,产生正胶没有的加速和变速。也就是说在同样近台范围的进攻中反胶要比正胶多了一个速度制胜因素,即使在失去了节奏速度的离台进攻中,反胶仍可以保持很快的飞进速度和落台前冲的加速和变速,这些都是正胶球拍不容易做到的。既然反胶球拍有诸多速度优势,那么多数人选择反胶球拍也就是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了。
  使用反胶球拍的人经常为反胶的使用寿命所困扰,反胶球拍不像正胶,有时寿命非常短。一般来说即使保护得好,最多也就使用3---4个月。但是也有例外,笔者今年暑期在北京见到一个热爱乒乓球运动的美国老人,他非常珍爱自己的球拍。据他介绍自己每周都要保持3次以上的练习,每次都在1小时以上,可是他的反胶球拍已经使用两年了,看上去似乎还和新的一样。原来他为自己的球拍专门制作了一个有机玻璃的拍夹,每次用后他会用专门的拍面清洁剂擦干净,然后用拍夹将反胶面夹紧,使反胶与空气隔绝,为了防止拍夹与球拍脱离,他还为拍夹的四角安上了螺栓。这位老人从不允许别人随便用手触摸他球拍的反胶面,的确他的球拍保护得非常完好。据橡胶专家介绍:橡胶的分子像线一样缠在一起,经过硫化后,会使硫磺分子与橡胶分子有序的排列在一起。表面摩擦系数好的新反胶主要因为橡胶线状分子排列的短头和空隙产生了对球的摩擦所至,然而使反胶变得不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尘土杂物将反胶分子间的空隙塞满,使反胶面发生了物理变化。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反胶分子与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进一步发生反应,从而使胶面发生了化学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只要保持打球的环境清洁卫生,同时也像那位美国老人一样仔细保护自己的反胶球拍,反胶的寿命一定可以使用得更长。

 
 
   (一)正手前冲弧圈球
    1、 特点与运用:飞行弧线低、速度快、前冲力强,落点后弹起不高,但急向前冲并向下滑落,能起到与扣杀同样的作用。常用于对付发球、推挡球、搓球以及中等力量的攻球,离台相持时,也可以利用它进行反攻。在实际运用中,步法移动的速度快、范围广。
    2、 要点:①引拍的幅度大,尽可能增大挥拍的动作,半径。②加快挥拍速度,在球拍达到最大速度时触球。③单纯用上肢发力,前冲力不强,因此腿、髋、腰的配合不可缺少。④磨擦力大于撞击力,球拍与球的吻合面要合适,防止打滑。
    (二)正手加转弧圈球
    1、 特点与运用:飞行弧线高、上旋很强、速度较慢,但着台后向下滑落较快,对方回击容易出高球,甚至出界,可以直接得分或为扣杀争取机会。它是对付削球、搓球和接出台发球的重要技术。另外,由于球出手弧线的弯曲度较大,落到对方台面后迅速下滑,还可起到变化击球节奏的作用。
    2、 要点:①引拍时,球拍必须低于来球,但不要下沉太多。②拉球时,持拍手臂由下向上发力,前臂快速收缩,触球瞬间,尽量加长磨擦球体的时间。③身体重心随右脚蹬地,转腰,挥臂提高。
    (三)反手拉弧圈球
    1、 特点与运用:反手拉弧圈球,是横拍握法的优势之一。拉球的速度比正手稍快,但力量和旋转略逊于正手。它可用于发球抢冲,接发球,搓中转拉以及一般的对攻和中台对拉,运用得当,可以直接得分,而且能为正手的冲杀创造机会。
    2、 要点:①击球点不宜高身体太近。②充分利用肘关节的杠杆作用,先支肘,再收肘,借以增加前臂的挥摆幅度和力量。③近台快拉的击球时间为上升后期或高点期,中远台发力拉的击球时间为下降期,但不可过分低于台面。


  
    业余选手如何练习连续拉弧圈

    一般打球都喜欢找比自己水平相对高些的选手打,但有些时候无法做到。我在练习单项技术的时候喜欢与水平相对稍差的选手练习,第一因为对方和我练习不会反感,第二我可以练习多种技术(许多技术练习最好找比自己水平低的选手进行,例如:发球抢攻) 
现在聊聊连续弧圈球的练习 
    练习对手相对要了解一些弧圈球的特点,要求能将你拉的球准确回到你要求的落点,练习由简单到复杂;这样在你练习拉弧圈球的同时,对方也练习了接弧圈球; 
    1、正手斜线(线路长,容易上台) 
    2、正手侧身斜线(线路长,容易上台) 
    3、正手直线 
    4、正手侧身直线 
    5、正手斜线接直线(两点训练) 
    6、正手侧身斜线接直线(两点训练) 
        练习要点: 
    拉球要求上台率高,落点偏差小,力量均匀,旋转稳定,这样练习对手也容易掌握回球落点和速度。 
    切忌急于求成,对自己要求过高,失误过多,如果让训练对手频频捡球,失去练习兴趣则前功尽弃。



    教你一招之如何提高正手拉球的力量

  本次全运会乒乓球比赛,有一个现象非常明显:由击球力量造成的球速状态成为制胜的重要因素。而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正手进攻的杀伤力,往往会成为衡量顶尖高手实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本次比赛的统计结果表明,王励勤正手连续拉球平均1.4板可以决出胜负,而孔令辉要用1.6板才行。主动拉板数增加之后,自己失误和对手反攻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使主动性的威胁下降了。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进攻技术的质量,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各级运动队训练最为关键的环节。有鉴于此,本文就影响正手拉球质量的几点技术上的注意事项略加说明,供训练中参考。
1、拉手适当放开。打小球时,由于球速较快,一般不提倡较大的拉手,认为把前臂和上臂的角度打开即可。而今天,只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要把肩关节适当打开,以增加拉球的动作幅度。同时,手尽可能抬高,为向前发力创造条件,使球产生较大的向前冲力。
2、摩擦球不宜过薄。旋转能够提高拉球的准确性,但会影响球向前的平动速度。在同一板击球中,旋转和速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为防止摩擦过薄,击球部位不要太靠上,可以中部为主,板形竖直,前倾不要过大,同时避免接触球的侧面太多。这样会使摩擦厚一些。
3、腰部收紧。腰部是完成上、下肢动作传递的枢纽。合理的腰部动作会使动作协调,发力集中。在拉球的全过程中,腰部要绷住,在垂直轴上的转动不宜过大,以防分散向前的用力。为更好发挥腰部的功能,在拉球过程中要收腹、含胸。
4、肘部做外侧半圆形运动。抬肘和夹臂是拉球中常犯的错误。拉球时,肘部随同手臂一起做外侧的小弧形运动,有利于击球中的发力,使力量更集中。
5、高重心。重心在保持平稳运动的前提下尽可能抬起来,千万不要蹲下去,造成坐着拉球,使球只往上走,而缺少向前的动力。
 


(4)


    教你一招之说说正手拉球的击球部位

  正确的击球部位,是保证拉球质量的重要因素。最近,在给一些业余爱好者和少年儿童运动员进行辅导时发现,由于对击球部位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准确,影响到拉球力量发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带有很强的普遍性。 
  对于业余运动员来说,拉弧圈球容易产生的第一个误解是,认为摩擦球越薄越好。大家都知道,摩擦力量由正压力和摩擦系数两个因素构成的。如果在拉球时过分强调摩擦效果,易对撞击力重视不够的话,势必要影响球的前进速度,同时,也很难发挥出摩擦效果,拉出又冲又转的弧圈球。有鉴于此,在练习拉球的最初阶段,要控制板形不要过于前倾,球板与球接触的最初瞬间,球板与地面保持约90度的半横状即可。这样,可多接触球的后部一些,保证球板对球有足够的正压力,为发挥拉球过程中的摩擦效果创造条件。 
  拉球的击球点过多地在球的侧面是另一个容易犯的错误。有些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看到一些优秀运动员经常拉出很拐的侧旋弧圈,进而进行模仿。久而久之,不管拉什么样的球都是侧旋,已很难再提高拉球的质量了。还有些人是因为动作本身有毛病,影响击球的准确部位。正确的击球部位应是球的后中部,向中上部摩擦。要做到这样,首先要端正对拉球的认识,先掌握好拉前冲和加转两个基本的弧圈球后,再学习拉侧旋及其它种类的球。否则,将会影响拉球的进步潜力。其次要注意拉球的动作要领。在进行重心交换时,不要使髋关节在垂直轴上左右转动。拉球毕竟不是扔铁饼,这样会分散  向前的力量,同时,也难以做到接触球的后中部。准备拉球时,重心平动,能够移到右脚即可(以右手为例)。 
手臂运动的轨迹也是影响击球部位的重要环节。拉球时,肘关节不要过分后拉,使手臂前后运动;要适当打开前臂与上臂之间在肘关节处的夹角,在身体的整体作用下,收前臂;击球瞬间手腕有一快速内收动作,使球板对球产生较好的摩擦效果。 
  最后一点是,拉球过程中,重心不要下蹲。这样会因为击球点过低,怕影响拉球的准确性,不敢接触球的后中部,代之以拉球的侧部作为权宜之计。从而影响拉球力量。适当提高重心,不仅有利于调整击球部位,也符合高重心拉球的当代乒乓球时尚。 

 

    台内弧圈球技术

  一般认为弧圈球用于出台球,击球时期是来球下降期、高点期和上升期;而台内使用弧圈球比较难,因为在台内球而言,拉球的空间太小,距离不够,不容易发力,所以台内弧圈球很少见。但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台内弧圈球技术必然会逐渐成熟使用:
  1 台内突击球前三板中机会越来越少。虽然在大球时代,但乒乓球的速度还是越来越快,弧线也是越来越低的,除非出现机会球,否则前三板中突击球机会不多。虽然突击球的优势很明显,但是实际使用率太少;勉强使用,只会增加失误率。
  2 台内弧圈球技术用于前三板的接发球抢攻和发球抢攻中,力求取得有威胁的主动,这是其主要的应用,利用台内弧圈球的稳、转和变,来取得主动进攻机会。
  3 练习时台内弧圈球主要以弧线和旋转为主,首先保证球过网和上台,然后考虑旋转,落点,慢慢成熟了可考虑弧线和速度。
  4 台内弧圈球的反手动作主要靠手腕,手腕尽量内收,靠手腕的爆发外展来摩擦球。
  5 反手已见使用,正手还没有很好的使用,正手使用台内弧圈球比反手难,正手动作类似台内挑,但和挑相反,主张以多摩擦为主,爆发力强,在极短时间和距离内获得较大的加速度,少击打;身体重心偏高,手臂直,球拍尽量贴近球台,手腕尽量内收,靠手腕外展和前臂内收的力量来摩擦球。
  不知道台内弧圈球技术以后能不能成为主流,大家讲讲。



    为高吊弧圈球平反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现在拉弧圈球已经是风靡世界的主流打法了。在业余选手中,弧圈球技术也越来越普及了。现在人们讨论的弧圈球技术当中,说高吊弧圈的越来越少了。其实作为弧圈球的一种,我认为高吊弧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丰富了弧圈球打法的内容,为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有更多的回旋的余地。
    现在,人们在谈论起拉弧圈球的时候,总是讲究如何才能把球拉的“冲”,拉的“暴”,拉的“卒不及防”!好象无论什么球只要能“暴”,就绝对要一板“暴”死那才过瘾,才有观赏性。认为高吊弧圈已经太过时了。不可否认,随着弧圈球技术的普及,特别是改了大球以后使乒乓球旋转的速度大为下降,高吊弧圈的威力和使用率已经大不如从前,以至于在比赛当中的威胁也渐趋势微。不过我个人认为,其实高吊弧圈还是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高吊弧圈”的关键不是在于“高”,而在于“转”和“吊”。是作为乒乓球技术,它的发展方向总是朝着更快,更转,更刁钻,更富有节奏变化的方向进行的。高吊弧圈为什么不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主要的得分手段是更“冲”,更“暴”的前提下,作为一项有益的补充,不断充实更新其内容。其实即使是在专业运动员当中,高吊弧圈还是能被很多运动员采用的。比如,中国台北的庄志渊,就经常在球似出台不出台的时候,能用正手拉一板快节奏的,弧线较高,但非常转的高吊弧圈球。这种球虽然不能直接得分,却由于比较突然,又很转,所以常能取的主动,为下一板创造机会。施拉格的反手高吊弧圈也很有特点。在47届世乒赛上他依仗那“天下独步”的反手弧圈,似拉似蹭,似拐似吊,球并不是很冲,却能被他拉的非常的转,落台以后下潜很快,令对手十分的不适应。我们的孔令辉,王力勤在和他比赛中,吃这种球的亏就不少。所以说,不要轻易的对一种技术判死刑。关键在于,这种技术运用时的合理性的和熟练程度。
    在大多数业余选手中,还不能象专业运动员那样,对质量不太高的高吊弧圈肆意反击。因为那需要熟练的掌握对于正手的高吊弧圈的近台反拉技术,和对于反手高吊弧圈的反剃或加力推弹等难度较大的技术。业余选手中对这些技术运用熟练的确实不多。所以我认为高吊弧圈在很多时候还是能发挥它的一些独特作用的。现依照个人经验做如下的总结:
    1、对非常之下旋的加转底线搓球可以先拉一板高吊作为过度。由于是借转打法,所以,即使是拉高吊球也可以被拉的非常的上旋。
记得前一段时间里,有人发帖子讨论对于加转下旋应如何处理,我发现很多人都更倾向于暴拉暴打。这当然是一种很好应对策略。因为加转下旋球比较长,球速也比较发飘,所以有时间引拍去全力拉冲的。但是这是要以实力作为基础的。从理论讲,只要步法到位,又有足够的爆发力,那么无论多么下旋的球都可以发力去拉冲的。但是由于动作过大,还原则比较困难,一旦被对方防守到空挡的时候则会变的很被动。另外,由于弧线过于低平,会使失误的概率加大。所以,在这些时候不妨可以用高吊弧圈作为过度,把球拉先起来,充分还原,然后以第二板作为杀板。当年的邓亚平正手很多就是这么处理的。但“高吊”的一定要有质量,就是说:球要求要转,第二弧线下潜快,并且要近网,使对方难以舒服的借力迎击,只能被动的去挡。
    2、在对削球选手时,高吊弧圈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现在的打削球的人少了,轻易遇不到,但是一旦遇到了,就很棘手。由于削球手防守的功底都比较雄厚,所以水平高的,一两板是别想打死的。但这个时候往往是进攻的一方容易犯急噪的毛病。很多球也不判断旋转就发力去打,所以失误频频。但这个时候如果改变打法能拉一些高吊弧圈出来,有时反而会令对手难受。由于对方退台较远,所以对比较“吊”的弧圈,常常是借不到力,总有一种够着削的感觉,所以会削出一些高球来,这时候再发力冲,一般就可以得分了。这种打法在对长胶时尤其见效。
    3、当被对方大角度调动,步伐难以到位的时候,可以用高吊弧圈变被动为主动。
有时候,自己过早的侧身被对方识破,对方主动变正手, 或者自己高质量的全力拉冲,被对方同样的高质量的防守回来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是很难调整步伐的,这个时候虽然步伐没有到位,但可以利用身体转动或手腕的灵活,拉一些高吊出来。这种伴有“时间差”的节奏变化的弧圈常常令对手在自以为得手的时候卒不及防,出乎对方的意料而直接得分。我们看到马林在比赛中就经常有这种好戏上演,他有时候可以在一般人认为已经要失误的时候,超乎常规的拉一板不规则的球而得分。
    4、在接发球中,如果实在看不清对方的旋转变换,失误很多,而且对方的发球抢攻非常犀利的时候。(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对手,发球太好了,吃蒙了。而且只要搓接对方的抢攻非常之凶狠。)可以先拉一板高吊顶住对方,让他不能放手抢攻,然后再组织进攻。作为一种接发球的手段我认为这是可行的。因为旋转看不清,可以多加一点摩擦,吃球薄,而减少吃转。这也是以转制转的一种策略。
以上是我打球的一点心得总结,也是对乒乓球技术的一点探索。说实话,以我的性格也是喜欢打起来“有多爆力就多暴力”的那种,就是痛快呀!爽呀!但总是失误,到头来还是“得势不得分”,所以,打球就是要抑制对方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以上一些看法也许说的不对吧。欢迎各位一起来讨论指正,若能抛砖引玉更就不胜欣慰了。当然我也作好了挨板砖的准备了呦,诸位手下留情呀。
 


(5)


    要不要练弧圈球?

    初入门的朋友往往认为弧圈球难练,是一项“高级”技术:要求手感好,动作大,跑动范围又大,好不容易拉一板上台,让对方轻轻一推就是一个大空档,实战中的作用似乎还不如攻球。于是乎产生了一个痛苦的矛盾:如果从提高技术水平和打球乐趣的角度,好像要练弧圈;可是从实战的效果来看,又好像有些中看不中吃的意思。难道说弧圈果真是一项高级技术,业余爱好者难以掌握和运用?
    弧圈球作为当今世界乒坛的主流技术,击球节奏多变,第一弧线弯曲率大,落台后的第二弧线低平前窜,兼有稳健性和攻击性。如今不练弧圈,很难与对手抗衡,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临阵时多一样技术就多一点变化,总会有所帮助吧。所以有志于提高乒乓球水平的球迷朋友不可不练弧圈。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球迷就不一定勉强去练,因为他们过去已经形成了近台快攻的风格,手法已基本定型,体力和反应能力也一般不足以保证充分发挥弧圈的威力。
    至于说弧圈球比较难掌握,确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高不可攀。老人家说过:“战略上要藐视它(困难)”!弧圈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强烈的上旋球,大家过去练过的“拉攻”可是弧圈球的“前辈”呢,只不过动作有大小、上旋有强弱之分罢了。



    怎样练习弧圈球?

    为了更好地练习弧圈球,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弧圈球的历史和旋转球的原理。
    弧圈球是由日本人(中西义治为了对付削球)从拉攻技术中分化出来的,最初的名称叫“弧圈形上旋球”。随着器材(底板、海绵、胶皮)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弧圈球旋转和速度已不可同日而语,早就突破了原来名称的涵义:旋转更为强烈,弧线却变得低平。上旋球由于空气动力学原理,飞行弧线有向下弯曲的特性,(在前进速度一定时,)上旋越强,弯曲度越大,过网后向下弯曲,因而不至于像平击球(不转)那样击球力量过大就平飞出界,保证了大力击球的命中率。这也是弧圈球能成为当今世界乒坛主流技术的原因。
    练习弧圈球,说到底就是要加强击球的旋转(上旋),简单地说就是在来球落台后的恰当时机,使球拍速度达到最大,以合适的板形沿球体切线方向摩擦球的中上部。至于什么时候是“恰当的时机”;怎样使球拍速度达到最大时触球;板形怎样才叫“合适”,各种教科书、资料都讲得很多,也不难找到,在此不再赘述。个人感觉,练习弧圈球时记住这句话,并注意仔细体会,就会很快找到拉弧圈球的感觉了。
    虽说练习拉弧圈球是要“使球拍在速度达到最大时击球”,但在最初练习拉弧圈球时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最好只用四、五成的力。一来是为了让陪练的人能有控制地回球到固定的位置,让练习者注意拉球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时候初学者动作的协调性不够,发全力时浑身紧张,往往挥拍速度最大时却碰不到球(即所谓“对不上点”),出现令人难堪的“徒手操”现象。这时候,要注意放松自己的身体,注意盯着来球的速度、落点,迅速移动步法,让来球的最高点(前冲)或下降前点(高吊)在自己身前右侧30度(与身体平面的夹角)左右约一手的距离,上身有向前趴着的感觉,以较轻松的蹬腿转腰带动手臂挥拍 “找”(迎)球,注意体会包住球向前或前上摩擦的感觉。这样虽然用力不大,但是由于身体比较放松、协调,易于调节,能借上来球的前冲力,身体的向前运动的惯性与之形成的合力也不小,反而比较转。
    如此这般地先让球拍“找”到球,再努力把球拉上台,当80%以上的来球都能拉上台,对自己的技术动作有了一定的信心后,就可以使用六七成的力量来拉球,但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力量的大小和球的旋转强度上,重点还是放松身体向前迎球。
    能用六七成力轻松自如地拉上球后,就可以考虑练习连续拉。刚开始还得用四五成力来拉,力量小些便于还原,身体切切注意——还是要放松,拉一板就用小跳步踮一下还原重心,同时盯住回球,移动步法准备下一板拉球,能连续拉上两三板后就要练习逐步加力。如果练习时能连续拉上四五板就算小有所成了。(这个问题我也就回答完了:-))
如何用弧圈球克敌制胜?
    练习时能连续拉上四五板有时不过是花拳绣腿,实战中可能一板也拉不上,因为对方不可能像陪练者一样将球送到你最舒服的落点,总是向你最难受的位置进攻。用还是不用?怎么用?又成了一个问题。
    从战略的角度,要舍得放弃眼前的利益(运用新技术战绩可能会暂时大大下降),大胆地用弧圈球,但战术上要细心,运用各种技术调动对方寻找战机,当出现落点很合适的球时,用五六成的力量起板拉球,注意落点尽量控制在对方的追身偏正手的位置,由于这时候拉球的威力有限,特别要注意防守对方的回球,能连续拉或攻球就要大胆拉(攻),不然偷鸡不着蚀把米,会死得很难看噢。
    如果实战中拉弧圈球能起上那么几板,直接得一两分,跟进抢拉(攻)得一两分,有了自信心,就要注意提高抢先上手拉球和连续进攻的意识,判断到回球将出台,立即迅速地跑动到位,尽力让身体重心稳定在那儿等球,这样有利于提高拉球的成功率,在一定成功率的基础上,注意拉球的线路和落点,多给对方中路和反手位直线。一般来说,因为是“抢拉”,机会不一定很好,准备不可能很充分,第一板抢拉不宜使全力,否则极易直接失误,所以要根据来球的旋转、弧线长短、弹跳高度决定力道的大小,注重落点和线路的变化,争得主动后视情况再一板一板加力直至得分。 



    浅谈业余选手怎样学习弧圈球技术

    业余选手在学习弧圈球技术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什么时机选择拉弧圈球?(2)怎样拉不转或者上旋球?(3)怎样拉强烈的下旋球?(4)击球的部位。(5)弧线在拉球中的作用。(6)拍面角度与发力方向(7)身体给部位跟拉球的关系。
    下面我将逐个做介绍:
    一:什么时机选择拉球?进攻的技术很多 ,有拉、打、弹、拨、撕、加力推、推挤、撇、挑都属于进攻的技术,在什么时候运用这些技术是业余选手感到头痛的问题,我见过一些拉球的业余选手,打法非常的单调,进攻的时候一律用拉的动作去回击球,他不管来球的性质跟弧线的高低,都一律的拉,以至于形成了:该发力打的球不打延误了战机。在不出台的球只能用搓的技术去回击。因为心虚。正常的情况下:对方来球只要弧线高无论网前与底线我们都应该发力打,给对方造成压力,而来球的弧线低,出台或者半出台,可以选择拉,当步法不到位或者碰到对方强烈的下旋球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拉吊结合的方法,这样你的球就比较有章法。
    二:怎样拉上旋球与不转球?拉上旋与不转的求,许多的业余选手到感到是球去顶球拍的感觉,不容易发力,出手的弧线长,球容易出界,在拉上旋与不转的球的时候:我们的拍面前倾,引拍与球同高或者高与来球,击球的中上部,整个动作迎前,以向前发力为主,有种“带”出去的感觉,手感好,熟练的球友还可以向对拉的方向发展。错误的动作:击球的中下部,引拍低,沉肩,髋关节与腰下沉得太多,向前上方发力。平时跟朋友练习的时候,多注意提拍跟迎前去击球就有所体会了。
    三:怎样拉强烈的下旋?有的球迷一味的追求“暴”的感觉,觉得十分爽,过瘾,我觉得这样的意识是不要的。因为你不可能每个球都能“暴”对方的。后果是:拉球频频下网,影响自己的信心,以至于对自己的拉球技术产生怀疑,或者怪器材的问题,当对方强烈的下旋的时候,假如你还没有王励勤那样的爆发力,与移动的速度你就应该:引拍低于来球,击球的中下部。向前上方摩察球,同时还注意用身体的重心与拍面的角度去击球,以减低球的旋转,引拍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应该在右脚(由手握拍者)同时身体放松,在找到球的点的时候,重心由右脚到左脚转移,接触到球的时候整个身体略有紧张感,拍面不要前倾过多,以至于找不到球的点,这个点就是击球点。也就是球的中下部,这样的动作不容易吃转,发力机制好的话,有很好的弧线、速度跟旋转。
    四:击球的部位:上旋球、不转球的击球部位是:中部、中上部、上中部。球越上旋我们的点就越应该靠上。下旋球:中部、中下部、下中部。越下旋的球点就越应该靠下,多多的体会与练习你的命中率就有很大的提高。我们不管练习哪个单项的技术首先必须保证有命中率才去追求质量。否则即使你的球很冲、刁钻,没有命中率对方都不怕你的。
    五:弧线在拉球中的作用:有的球迷不理解弧线的作用,结果是失误很多,打倒自己都没有兴趣了,主要的毛病在于击球的时候没有给球制造弧线,没有制造弧线的意识,除非近网的高球或者搓、摆的技术不用什么弧线外,其他的技术一律的要有弧线,否则是失误很多的。这样的才能制造合理的弧线呢?通常的,上旋球以向前为主,下旋球以向上略带向前就有弧线了,反复的去体会弧线你会学习到乒乓球很多的奥妙的。
    六:拍面的角度与发力的方向:上旋球,拍面前倾以保证球拍能击打到球的点,发力向前,下旋球,拍面不要过分前倾,向前上方发力。
    七:身体过部位跟拉球的关系:有的球迷反复的问我:我拉的球为什么总是无力?速度慢?我看了他的动作以后,主要的是他的发力机制不好,动作不协调、出现发力的脱节现象。跟拉球有密切关系的部位有:脚、腰、肘关节、髋关节、大臂、前臂手腕、手指与身体的重心用动的过程是:迎球是:腰放松,髋关节自然的压在右脚,调节要拍型,大臂前臂引拍到身体的正后方,同时手腕外展,重心始终在右脚,击球时:脚加力蹬地,肘关节迅速收,手腕内收,身体适当的紧张。髋关节前挺,身体的重心转移到左脚。别往了,手指去辅助发力,跟调节弧线。球出手身体马上放松,还原。
 


(6)


    怎样拉弧圈球

    现代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要求远动员“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拉弧圈球就是特技之一。
  1、正确握拍。拉球时大拇指压拍,食指稍微放松以便击球时根据球的旋转调整拍形,球拍后中指一定要顶拍(江加良将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并拢于中指,并称此握法手指较为敏感),无名指也可辅助用力(李富荣是将无名指轻抵底板、郗恩庭则将无名指落在底板)。
注意:握拍不能握得太死(虎口卡得太深),握得太死就影响手腕的灵活性;也不能太松(虎口上移到拍柄的末尾),太松将影响拍型的稳定。
    2、正确站位。正手拉球前的基本战位姿势是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以右手为例),一般情况下球拍置于腹前,重心在两脚之间,稍向前倾以利于起动。收腹、含胸,膝关节略有弯曲,但不要蹲下去,以保持较高的重心。
    3、重心转换。当来球接近球网时,伴随着手臂的移动,开始进行重心移动。在重心移动时,腰部略有转动,但不要转动过大,身体有一定的倾斜,只要感到身体的重心在右脚上就可以了。在重心移到右脚后,右肩略有下沉。支撑腿略弯曲,但不能弯曲过大,以免造成重心过低发不上力。在重心移动过程中,腰部和腹部要收住,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重心在脚上的位置是全脚掌略靠前外侧,这样可充分发挥向左前上方蹬地的效果。
    4、正确引拍。在重心移动的同时,球拍经腹前向右斜后下方移动。在这一动作中,任何多余动作都是没有用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经最经济的路线把球拍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且要自然。正手拉球一般的引拍位置,是在身体右侧腰部下方,大腿中段的后方一点。肩部要保持适当的紧张。不能把肩部完全打开,这样会影响拉球时的动量转递。手臂放松,前臂和上臂不要在一条绝对线上,也就是说手臂不能完全伸直,这样容易造成僵硬。但肘关节的夹角一般应在170°间,即引拍的幅度要大,才能尽可能地增大挥拍的动作和半径。
  在引拍过程中,对于学习拉弧圈球的人来说,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向后拉肘,或向上抬肘,这样极大的影响拉球发力。如果有这样的毛病,必须坚决改掉。①在整个引拍过程中,肘关节几乎始终与手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在前后方向上超过手的位置,那说明引拍就有问题了,其运动顺序是,前臂带动肘关节移动,不能是肘关节拉着前臂做前后运动。②上臂在引拍过程中,与身体的距离要自然打开,不要夹臂,大约有一拳的距离即可。腋下夹一乒乓球即是克服此毛病。
    5、正确发力。 总体上说,拉球的发力是一个动量传递的过程。其传递的基本原则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传递,由身体的下方向上方传递,由身体的近端向远端传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右脚的外前侧向前上方蹬地开始,重心逐渐向上抬,由小腿、大腿、髋关节、腰、肩、肘、手腕、手指(并有瞬间力透指尖之感),最后作用于球拍击球的一瞬间(让挥拍力量和速度达到最大,并于触球“瞬间”爆发,是拉弧圈的核心,万变不离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髋关节要适当前顶,腰部和腹部收紧,控制住力量,使其集中。前臂和手腕在击球的一瞬间要有内收动作,手指在击球一瞬间抓紧球板。直板拉球时,要在抓紧球板的同时,注意中指顶板的动作,使力量集中作用到球板上。
   6、板形与击球部位。现代乒乓球的拉球更讲究“打摩”结合,所以拉球的板形不必过于前倾,这样容易造成摩擦过多,球的前进力不够。常用的板形是在拉球的起始阶段,板面保持与地面垂直即可。在击球的一瞬间,伴随着手腕内收,板面略有前倾,给球一定的摩擦。摩擦与撞击同时进行。在拉加转弧圈时,摩擦多一些;拉前冲弧圈,只要能保证有适当的弧线,使球过网上台,要增加撞击的比重,使球产生足够的向前冲力。
  在击球部位上,拉下旋和一般旋转的上旋球,接触球的后中部向中上部摩擦;为了增加拉球的准确性,接触点可稍向左侧面一点,但千万不要侧面过多,形成拉侧旋球的情况。
   7、击球点与击球时间。 击球点,一般在身体右侧面,约一臂的间距,当来球方向与迎拍方向成90°时,击球的中上部比较合适。这一点击球,更容易发挥手臂挥动的加速度,因为此时力臂最长,容易发力。
  侧身拉时,首先要迅速移动步伐,取好侧身位置,还要在侧身击球过程中不断用跳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
    拉前冲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球的下降前期,因为高点期很难把握,时间太短,并且借力也有一定的问题。拉加转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下降期。这时有较长的时间摩擦,制造弧线。
    再说说用力方向。总体上讲,拉球的用力方向是向前上方发力。但只记住右后下向前上发力是不够全面的。从生物力学拍摄的连续图片的运作轨迹投影来看,拉球的手臂运动轨迹是向内倾斜的半弧线。实际上是由右后下方向左前上方用力的过程。这一点从实践中优秀运动员肘部运动轨迹就可看出,它是一个由内向外再向内的小半圆形。所以在学习拉球时,切记肘部不要前后移动,影响日后提高阶段的拉球质量。
   8、随势挥拍与还原。 球离开拍后,手臂还要继续挥动一段距离,我们把这一段叫做随势挥拍。其作用是缓解手臂发力运动的惯性作用,对增加球的力量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否则动作将不够连贯和自然,影响协调性。
    有关还原的位置,要根据下一板球的击球情况来选择。如果采取单面连续拉,那么还原时的重心就要偏向右侧,以节省下一板进攻的时间;如果准备采用两面进攻,重心则宜偏向中间,可随时向两边移动。球拍置于开始时的位置——腹前。 



    怎样拉正手侧旋弧圈球?
 
  侧旋弧圈球的飞行弧线比前冲弧圈球高,但比加转弧圈球低,在空中向对手的右侧偏斜。由于球落台后急剧向右侧下滑落,因此侧旋弧圈球可以加大对手跑动的范围和回球的难度。此外,比赛中当本方位置不佳,不太适合发力拉、冲时,常用侧旋弧圈球作为过渡,因此它还有变化比赛节奏的作用。
  正手拉侧旋弧圈球的技术要领是:
  ①站位与拉加转和前冲弧圈球时相似。引拍位置略低于前冲弧圈球,手腕放松。
  ②挥拍路线由后下方先向右侧前方,再向左前上方用力摩擦球。
  ③触球部位由右侧中部或中部偏下的位置向左侧上方摩擦。身体随势向左扭转,以加大侧旋的力量。
  ④击球后迅速还原,准备下一板击球。
正手拉侧旋弧圈球时易犯的错误主要有:
  ①挥拍路线不对,没有向右侧的“兜”球动作,只是单纯向侧拉,因此球出手后侧旋不强。
  ②手腕不够放松,因此击球时,难以发挥手腕的鞭打作
  对以上错误的解决办法主要是明确侧旋弧圈球的挥拍路线和手腕动作在击球时的重要意义,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徒手挥拍练习或多球练习即可。



    怎样拉正手加转弧圈球?
 
  加转弧圈球的飞行弧线较高,速度较慢,但上旋性很强。由于强烈的上旋有助于制造更好的弧线,因此拉加转弧圈球不易失误,稳定性较高。正手加转弧圈球是对付强烈下旋来球的有力武器。此外,比赛中当自己位置不好或对方来球难度较大不利于抢攻时,也常常使用加转弧圈球作为过渡。
  虽然加转弧圈球的运行速度较慢,但是球在落台后会急速下滑,如果对手不适应此技术的特点或没有控制好的拍面角度,常常会回出高球甚至直接出界。
正手拉加转弧圈球的技术要领是:
  ⑴站位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两膝微屈。引拍时,身体稍向右扭转,手臂自然下垂,手腕做内收动作,将球拍引至身体右下方。
  ⑵右脚掌内侧蹬地,伸膝,腰、髋向左上方转动,带动手臂从下向前向上迎球挥动。
  ⑶击球瞬间,快速收缩前臂。加转弧圈球的击球时间是在下降前期,拍面稍前倾,摩擦球的中部或中部偏上的位置。发力方向以向上为主,略带向前。
  ⑷发力的关键是球拍触球前动作要逐渐加快,到触球时达到最高速度。
  ⑸击球后迅速还原放松,准备下一板击球。
  初学者在学习正手拉加转弧圈球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易犯错误:
  ⑴经常拉漏。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向上发力过多,只追求尽可能“薄”的摩擦球而忽视了向前的撞击动作,导致拉漏。纠正办法是思想上要认识到“打摩结合”,以“摩”为主,才能做到既拉出强烈的上旋球,又不会拉漏球。二是由于动作不熟悉,稳定性不够,导致找不准击球点。解决方法是明确正确的击球点在身体的右侧前方,每次练习时加以注意即可。
  ⑵拉球时只用手臂发力,忽略腰、腿、髋等大关节或大肌肉群的配合,导致拉球很费力,但效果并不好。解决办法是首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拉弧圈球时大关节或大肌肉群的用力十分重要,之后对着镜子多做一些徒手的挥拍动作基本上就可以了。

 


(7)


    正手弧圈的高级应用
 
    日前从《乒乓论坛》上浏览阅读了一篇文章《正手弧圈的初级应用》作者CMJ000,感受颇深。因而在业余时间胡乱涂鸦写下《高级应用》,期待能抛砖引玉,与网友共享乒乓的乐趣。我打球的历史前后有十二、三年,中间碰上娶妻、生女等,约四年挂拍。近三年才较频繁运动,一周均四至五次,每次均1.5小时。有关乒乓球的网络基本都浏览过。没有专门向教练学球。弧圈球从初识到熟练掌握花了均七、八年,特别是近段时间从各网络学习讨教以后更是突飞猛进。所以,要衷心感激各位网友的无私云作。
    1.练好弧圈球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特别是没有经过专人或高手指导的。所以业余球迷不要急于求成。掌握好弧圈球并能在比赛实战中敢于应用发挥,才是我们练球的目的。训练过程中臂酸腰酸加上腿酸是必经的过程(有点跑题了)。
    2.平常比赛,特别是正规比赛中,我们大都会觉得要打折扣。正手弧圈是大多数人的得分手段,比赛中得不到势、得不到分,就和你的基础训练有关系。别泄气,日常练球时多体会各种各样的来球,短、半高球、半出台球及长球,练熟了,心里就有底。因为交手的双方水平都要降低一些,这时就要比基本功了。
    3.要经常和一些怪板的选手多打多练。比赛当中有一部分人是靠怪板打掉对手而上来的。与生胶为主的对手多靠加转弧圈来吊,出现机会再冲、扣死他;打长胶时,多靠正手和杀和前冲弧圈压剃 ;如果是无效不灵,那么就加支再练练,锻炼身体,提高杀伤力。我们这里有一支自来水公司队伍,团体比赛靠二个怪板加一个横板,基本上包拿冠军。
    4.现在打弧圈球的人多了,大家适应能力就强了。正手弧圈大多人能来几下,这时候你的反拉弧圈球的动底就摆出来,反拉弧圈球主要是靠摩擦球的中上部,而不是正常的触球部位。(这已是相当于专业级水平了)同时,你的正手连续拉的水平能力也要跟上。如反拉弧圈球无法完成,没关系,你的正手位的快带,减力挡;反位的减力挡和侧挤就要顶得住对方的一、二板进攻,让对方失误,不敢再拉。这时候轮到你来发挥弧圈的威力了。守得住才能打得开。胜利就向你招手了。
    5.弧圈球是靠打摩结合而来的。这就要你还要有良好体力再加上你的绝对力量;家里或训练场地备一付训练器械,如哑铃、扛铃等。加强手腕、前臂力量的锻炼。一段时间后,有没有啥新体会?
    6.前冲加转弧圈球满天飞的时候,很多人特别是 球瘟不怎么怕。你突然有一些新变化,如假弧圈,结合在战术中,对方就得提神对付你了;再加上弧圈球节奏的变化,对方就得小心再加小心和你对打了。平常打球我有一板靠手腕和前臂发力的近台小拉弧圈,弧线高而短,常能出其不意使对手防不胜防而得分。如果你还有线路的变化、落点的配合,嘿嘿,轮到对方和你拼了。
    7.网站上读及拉球的手法,动作的文章很多,我这里不多说。但我发现有一个问题没有谈及,那就是腿部力量的问题,这也是我的个人体会。改大球以后,腿部力量显得更重要。传说打法由于站位及动作等关系,不太重视。如果是直拍单面拉就显得非常得要了。当然对横拍和直横结合的同样重要,可以想像,打了几局以后,你就气喘如牛,那么动作手法又怎能移位呢?比赛时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你还能打出几成的水平呢?腿部力量又和步法是相生相存的,看看马琳和韩国的金、柳二位就心里有数了;王皓的身体如果能再强壮一些,他的球就又有新的看点了,就能在横打的配合下发挥出潮水般的正手进攻威力。我本身也是直板单面拉,碰上水平差不多的对手最多也就能连续打一小时左右的球,然后在旁边频频擦汗当看客了。所以我认为正手弧圈要想打出高级球,打出杀伤力,不能脱离于我们双腿力量大小而来纸上谈兵。我们不可能象专业选手那样来保证一天三练,但我们如果想把球技再提高一点、一层,有很多基本功要不断锤炼,反复敲打。
    8.拉弧圈球时最后出球的瞬间还有个手型微调的问题。手型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对手的预判取得不错的效果。手型固定时多打到对方的中路中间;手型向左有个撤的收拍时多打到对方的正手位,特别是正手位抢冲时更明显直接攻对方右侧成为正手拉斜线。这些微调主要是靠你的手感特别是手指的调整。比赛当中和一个从末交过手的人对阵,每个人的球不同,有的人球偏转,有的人球的偏快不转,这就要求你有良好的手感和应变能力;如果你的临场应变能力不错,恭喜你,你就成为一个业余中的高手了。
    罗罗嗦嗦谈了上面几点,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用,那我的这篇网文就没有白发了。如果没有什么感觉,把你的好东西写出来,我们大家一块分享。



    业余选手正手弧圈球发力解析

    如果想练习协调发力的话,首先要做的是身体重心协调移动,才能作到协调发力,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正手走动中弧圈球的静止动作:
一般的弧圈球准备姿势:双脚的连线(即正手弧圈球准备时的身体角度)与端线成45度角
(引拍后的角度要更大,出球时的动作会更小,这个角度只是利于移动中连续拉弧圈球,也可以随个人特点而定),左脚方向基本也与端线成45度,身体和手臂自然放松,重心在两腿中间,上体的投影与两脚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身体投影为A点、右脚为B点、左脚为C点,角度一般为120度),脚踝、膝盖、腰部、背部、肩部、颈部都不能有僵硬的感觉。
    一般发力动作:
    引拍:随着重心移向右脚(A点移到B点,右脚的脚外侧着力,左脚的脚掌内侧着地,重心移到右脚的程度是左脚抬起而不让自己摔倒),同时手臂引拍(范围在右膝到髋关节之间,随个人身高而定),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背肩,不能递肩,手臂不要太直(保证肘部的放松和前臂能做到鞭打的感觉);并在引拍的同时收腹(尤其是右腹部,对以后的展腹发力有重要作用)。
  迎球:迎球最重要的思想是:心动才能行动。(如果这个球已经撞到拍子上了才想着用弧圈球,我想那就免了吧,不如换个方法回球)
  当意识上已经作到迎球时,重心开始从右脚移向击球点(身体迎球),具体的动作是右脚的着力点由脚外侧漫漫地转移到前脚掌内侧,这时左脚也由原来的前脚掌内侧虚踏在地上在同一时间范围内逐渐的变为整个前脚掌着地,但仍不吃力。双脚在这时均以前脚掌为轴,开始逐渐转动脚踝、膝关节、髋关节、展腹、“送肩”--由为重要--带动手臂,肘部吃力--保证对球的发力鞭打,前臂和手腕要有迎球的意识并由上臂的带动相对于上臂略向前转动,目的是保证充分的摩擦球。
  击球:当重心转移至来球到右腹前时(这个虚感的击球点对于击球来说非常重要),加速各个关节的转动,同时保证右大腿支撑身体重心的发力(制造弧线和速度的重要力量),左脚也逐渐由前脚掌着地变为全脚掌着地,此时左脚也由原来的45度转移到脚尖正对球台。身体继续转移,肩部凝力,前臂也由重心的带动和迎球的意识与上臂的角度变小了,当身体因腰部的转移转平行于球台时,此时球在身体的正右侧--这就是最大力的发力点,也是身体和手臂、手腕应该发最大力的时候,双腿的发力已经趋近结束,但仍然绷紧。
  出球:继续发力收前臂,发力转手腕,展腹,蹬地,向前发力,身体保持前倾,收腹,绷住腰,送球,球出手后身体放松,准备下一板。 



    正手拉球的发力动作

    站位
    正手拉球前的基本战位姿势是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以右手为例),一般情况下球拍置于腹前,重心在两脚之间,稍向前倾以利于起动。收腹、含胸,膝关节略有弯曲,但不要蹲下去,以保持较高的重心。 
    重心移动
    当来球接近球网时,伴随着手臂的移动,开始进行重心移动。在重心移动时,腰部略有转动,但不要转动过大,身体有一定的倾斜,只要感到身体的重心在右脚上就可以了。在重心移到右脚后,右肩略有下沉。支撑腿略弯曲,但不能弯曲过大,以免造成重心过低发不上力。在这一环节上,业余选手容易犯的错误是过大的转动髋部,使身体重心在垂直轴上运动过多,造成拉球时的力量分散,不能有效的发挥向前的力量。比较好的做法是,重心在垂直轴上略有移动的同时,在矢状轴上要有一定的运动,使得重心有足够向后运动的距离,这有利于在发力时向前移动。如果重心移动有投铁饼的感觉那就错了。在重心移动过程中,腰部和腹部要收住,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重心在脚上的位置是全脚掌略靠前外侧,这样可充分发挥向左前上方蹬地的效果。
    引拍
    在重心移动的同时,球拍经腹前向右斜后下方移动。在这一动作中,任何多于动作都是没有用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经最经济的路线把球拍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且要自然。正手拉球一般的引拍位置,是在身体右侧腰部下方,大腿中段的后方一点。肩部要保持适当的紧张。不能把肩部完全打开,这样会影响拉球时的动量转递。手臂放松,前臂和上臂不要在一条线上,也就是说手臂不能完全伸直,这样容易造成僵硬。这时肘关节的夹角一般在150°~170°之间即可。
在引拍过程中,对于学习拉弧圈球的人来说,令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向后拉肘,或向上抬肘,这样极大的影响拉球发力。如果有这样的毛病,必须坚决改掉。在整个引拍过程中,肘关节几乎始终与手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在前后方向上超过手的位置,那说明引拍就有问题了,其前后顺序是,前臂带动肘关节移动,不能是肘关节拉着前臂做前后运动。上臂在引拍过程中,与身体的距离要自然打开,不要夹臂,大约有一拳的距离即可。
    发力
    总体上说,拉球的发力是一个动量传递的过程。其传递的基本原则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传递,由身体的下方向上方传递,由身体的近端向远端传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右脚的外前侧向前上方蹬地开始,重心逐渐向上抬,由小腿、大腿、髋关节、腰、肩、肘、手腕、手指,最后作用于球拍击球的一瞬间。在这个过程中,髋关节要适当前顶,腰部和腹部收紧,控制住力量,使其集中。前臂和手腕在击球的一瞬间要有内收动作,手指在击球一瞬间抓紧球板。直板拉球时,要在抓紧球板的同时,注意中指顶板的动作,使力量集中作用到球板上。
    板形与击球部位
    现代乒乓球的拉球更讲究“打摩”结合,所以拉球的板形不必过于前倾,这样容易造成摩擦过多,球的前进力不够。常用的板形是在拉球的起始阶段。板面保持与地面垂直即可。在击球的一瞬间,伴随着手腕内收,板面略有前倾,给球一定的摩擦。摩擦与撞击同时进行。在拉加转弧圈时,摩擦多一些;拉前冲弧圈,只要能保证有适当的弧线,使球过网上台,要增加撞击的比重,使球产生足够的向前冲力;当在第一点拉时,可增加摩擦的比重;反拉时摩擦要多一些,自己发力拉时,撞击要多一些。
在击球部位上,拉下旋和一般旋转的上旋球,接触球的后中部向中上部摩擦;为了增加拉球的准确性,接触点可稍向左侧面一点,但千万不要侧面过多,形成拉侧旋球的情况。
    击球点与击球时间
    过去我们常强调拉球的击球点在腹前,现在看来,在实践中还有些出入,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现在的击球点,一般在身体侧面就比较合适,但不要超过身体后方的最远点,稍前一点。从目前情况看,在这一点击球,可能更容易发挥手臂挥动的加速度,因为此时力臂最长,容易发力。
拉前冲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下降初期,因为高点期很难把握,时间太短,并且借力也有一定的问题。拉加转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下降期。这时有较长的时间摩擦,制造弧线。
再说说用力方向。总体上讲,拉球的用力方向是向前上方发力。但只记住右后下向前上发力是不够全面的。从生物力学拍摄的连续图片的运作轨迹投影来看,拉球的手臂运动轨迹是向内倾斜的半弧线。实际上是由右后下方向左前上方用力的过程。这一点从实践中优秀运动员肘部运动轨迹就可看出,它是一个由内向外再向内的小半圆形。所以在学习拉球时,切记肘部不要前后移动,影响日后提高阶段的拉球质量。
    随势挥拍与还原
    球离开拍后,手臂还要继续挥动一段距离,我们把这一段叫做随势挥拍。其作用是缓解手臂发力运动的惯性作用,对增加球的力量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否则动作将不够连贯和自然,影响协调性。
    有关还原的位置,要根据下一板球的击球情况来选择。如果采取单面连续拉,那么还原时的重心就要偏向右侧,以节省下一板进攻的时间;如果准备采用两面进攻,重心则宜偏向中间,可随时向两边移动。球拍置于开始时的位置——腹前。

  

前些天到市重工业局去打球,在哪里我看到一初次相识的朋友在与人家练习弧圈球,边练边说到,"怎么我的弧圈一点都不冲呢?"对方也没有回答什么,我听说此语后搬过一张椅子,坐在其对面的角落里,一边吸着烟,一边盯其下盘动作观看着.果不其然,只见他在练习弧圈时双膝呈"很有规律性地上下起伏着,压根就没有重心的左右脚掌交换平移,因而也就没有重心交换后的左膝前顶动作!",这样的弧圈就是典型的"旱地拨葱式的弧圈",旱地拨葱式的弧圈怎么能有强劲的前冲球呢?!


李晓东所讲的"旱地拨葱式"弧圈是大部分初学弧圈球的业余爱好者极易走的误区和弯路,我也是"受害者之一".我们学习弧圈球时,一般通常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重要的另一方面;通常只注重手上动作,却易轻视脚下动作;通常是本能地在臂膀发力,却不知力量的源泉来自腿部;通常也知道腰的重要性,却易将转腰嬗变成了"转臀部",俗称就是"用了假腰"!


旱地拨葱式弧圈实质就是"没有重心的交换与平移",是属于身体本能性地"上窜下移",只有上下的起伏,发力方向必然是向上的绝多,几乎没有什么向前的用力方向,如何能冲出强有力的前冲呢?除非你天生神力,无需腿腰发力,也能通过臂膊发出力量来?


笔者学习弧圈球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自感力量丝毫不逊于人,可总觉得力量始终发不出来,这种郁闷的感觉是练习没有走过弯路的朋友很难感觉到的.球是打了不少,可弧圈一点未长,练球时不转球也能象样儿地冲几个,一碰到稍带点下的就蔫了,所以打起真来却一个也不敢用!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底气,没有技术的支撑当然就会对自己缺乏自信,所以打起比赛来也不能用不敢用了.我晕!那么平时再练什么弧圈,对自己又有多少意义呢?这不是明知无用功也在做吗?这也促使我做了全面的认识并力图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下面先结合我对旱地拨葱的切肤之痛的认识,说说"一旦你不幸掌握它的郁闷"的认识.就我个人的浅显认为,我以为它至少会有以下的特点:


1,旱地拨葱式定会下盘发虚,力量无法发出来.
 或许我们知道力量来自腿腰,可再不会用时,我们"算是白长了它们了".此点无需赘述了.我们可能无法做到板板都是腿脚发力,那是需要极其刻苦的专业训练的,但我们业余选手特别是第一板发力时学会用它是有可能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至于二三板后仍能如此发力,呵呵,这可不是一般业余好手能做到的了.


2,旱地拨葱式的发力机制,臂膀会"不由自主地甚至是'本能"的反应发死力!"
 这种现象几乎是所有旱地拨葱式弧圈发力者必然的发力特点!因为它感觉不到腿腰发力的妙处,必然是通过臂膊发力,而且看到球后是本能地条件反射,他也许会问,我是怎么啦?我先前以为我是意识错误的问题,是意识到用臂膊发力是错误的发力顺序问题,其实我现在有点明白了,"在没有腿腰正确发力前,我是无法控制用臂膊发死力的,用臂膊发死力几乎就是本能意识!"或许我是危言耸听,我想说,"假如你体会不到发力源于腿脚内侧的左右重心交换的双膝内扣(双膝内扣平移交换的内八字式是非常之重要,惟有如此,左脚掌内侧才能锁住交换后的身型,才能做到身体的突然制动,而此时臂膀会自然的放松,出于惯性而快速收缴撞磨来球的),力量的大小是源于重心交换的幅度大小,臂膊只是力量的传递载体,并有意识地能做到时",你是无法根本解决自己用臂膊发死力的现象!


3,旱地拨葱式弧圈极易使身体发僵特别是臂膀发僵.
 第2点我说的臂膀发死力的问题,其实也是身体,臂膀同时发僵的问题.也是身体不能放松,不能做到有效协调的实质病根问题.唯有正确发力才是解决身体发僵不能放松的根本解决点.很多球友都知道身体的放松尤其是触球前的放松是极其重要的,也曾找寻过如何做到放松的正确答案,其实答案尽在其中矣.


4,旱地拨葱往往也是自己动作过大,难以衔接第二板的原因之一.
 旱地拨葱发力者因无法充分利用腿腰的问题,一般会采用加大发力动作和发力半径的途径增加发大力的机会,其实看似力量大,实质上作用于球的力量仍是较小的,被对手轻易挡回的几率很大,一旦挡回来,其很难来得及有效衔接第二板的.当然你避免了旱地拨葱式的发力,同样也有可能来不及衔接第二板,因为有可能是自己的步法跟随不上,或许对方回球的线路,落点出乎自己意料,或许是自己发大力后线路不好仍被对手快速挡回等等原因在内,但我想说的造成此现象的实质原因有天壤之别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泾渭分明!


旱地拨葱弧圈当然还有其它的不利因素,它的掌握者们都有自己的亲身体会,这里也不再说得过细了.现在只是关心的是既然"我是旱地拨葱式,那么如何避免它并在学习弧圈的道路上正确前进呢?"我想就自己的浅显懵懂首先阐明我的观点,我以为"旱地拨葱式弧圈的形成实质上就是没能学会正确的发力机制从而导致的后果!"我不能说我的解决旱地拨葱式的弧圈就是唯一正确的,我只能说我现在感觉到"它"的发力妙处后是可以有效避免旱地拨葱弧圈的一错再错的.这里的"它"就是必须要努力学会掌握"内八字的双膝内扣式重心交换平移!"------其实如烟老师早在年余前就在老金鹰给我做了示范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了,只是当时我对弧圈球的理解及正确的发力机制是无法体会得很清楚的!


"内八字式双膝内扣式重心平移交换法",是学会正确发力的必由之路,而有了正确的发力机制也就不会走入旱地拨葱式弧圈的误区中去,换句话说就是你离掌握弧圈将会前进一大步了.我不是小孩子般能在一开始就接受正确的专业训练之路,但这里我想说象我们这样年龄的仍有可能正确掌握它并体验到发力的妙处的,虽然要花费更大的精力,虽然有较大的难度!


就我的理解,它的发力点是在双脚掌内侧,在右向左的平移交换中,双膝的内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重心转换至左脚掌内侧时左膝的内扣是绝对重要的,不能做到它,就无法在快速移动发力中能将身体有效制动住并臂膀出于身体重心交换后的惯性而自然放松地快速收缩撞磨来球的!不能做到重心交换后的左膝内扣的制动,其现象就是拉完球前必然向左侧歪倒,(这很合理地解释了我为什么拉球后总是东倒西歪了)这只是表面上看到的现象;其实不能做到左膝内扣,通常更会使转腰太过无法制动从而影响发力的准确性及大小,影响了力量传递时惯性大小进而掣肘了大小臂的放松和快速自然收缩.


如何做到内八字式的意识培养呢?我觉得徒手做此重心交换是很有效果的.按平时自己的习惯站位保持住身型,自己反复体会到左右脚掌内侧的反复着力点及双膝内扣式交换.一定要将发力点位于脚掌内侧,并且要求同时双膝内扣式,做得多了你会有一定的习惯的,此时的你肯定会发现,"我即使发力点在内侧,可重心转至左膝不内扣时仍无法做到双膝前顶平移的",,"你也会发现我做这个动作时即使用脚掌内侧发力时,亦能有效制动住身体并同时很自觉般做到了沉肩坠肘及臂膀能放松了"那么我恭喜你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内八字交换法了.当你终有一天能自如地做出上述动作且能结合常用的实战步法,那么你的努力将必使此种正确的发力机制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意识时,那么我又要羡慕你已经大致掌握了正确的交换法了,做到此点是多么难啊,虽然对专业而言是那么的简单!(能做到运用自如的发力是我的梦想和努力的终极目标,只是现在的我做到此很难啊,但方法对了,只要花出时间精力终究有回报的,对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当你掌握了它,那么你离掌握一板酣畅淋漓地发力暴冲还会象从前一样感叹"幸福可望不可及"吗?我想你接下来你要做的仅是上台练习练习再练习,实战实战再实战了!上球台去体验这种内扣的感觉那是在你意识初步形成后的强化训练和巩固了.


在做徒手意识训练时,你亦可以找到其它的补充的训练方式,比如:用脚掌内侧走鸭步,要求同时双膝内扣这种走法很滑稽可笑的,我老婆就老是笑我甚至将饭都喷出来了.你得注意不能在公众场合做啊,否则会给人家笑掉大牙的;你可用脚掌内侧来跳绳,来跳蛙步等.总之你的一切训练的着力点均是脚掌内侧并力图能同时做到双膝内扣,再能有效制动住身形那就有更好的效果了!!!

我不是弧圈高手,我只是一个狂热的业余弧圈学习爱好者,我一直想写些我学习弧圈走过的弯路,可又因想我不是什么高手,也没有什么权威性的,我更怕被人说成是误人子弟!在此强调一下我写此帖的目的:我仅是写我自己学弧圈的走过的错误的弯路;我写对自己旱地拨葱式弧圈的"深恶痛绝"及力图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以避免再走更长的弯路,咱是极怕使自己再次"误入歧途"啊;我写我对掌握内入字的重心交换法的兴趣及体验它的发力的妙处,并希望籍此根本纠正旱地拨葱式的错误动作!!其中不免有词不达意的地方,也定有错误百出之处,还真心请各位行家高手们批评指正为感!在此拜谢了!


扫一扫访问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