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运动员指点的弧圈球动作要领
发布时间:2020-05-14
接识了一位前八一省队的女队员,她给咱讲了半个小时课,虽然没有上台试,但真是“与君一席话,胜打十年球”啊,不愧是专业球员,三言两语再加上徒手示范,叫咱如梦初醒啊。
我有前打球时,过分强调动作的“小”,特别是在拉球时,害怕动作大了不能及时还原,动作不能放开,拉球时发力仅依靠转腰,向右后方引拍,转腰向前,大臂微向前摆,然后收缩小臂至左耳部,拉球动作结束时,大臂与身体的角度极小,大臂与小臂的角度也极小,整条手臂没有往前送出,这样拉出的球力量小,拉过去的球只转,不冲。自己捉摸过来捉摸过去也想不出个中原因,而本人的球友多为跟咱一样是打“野球”的,虽得他们指点,但仍不得其法,不胜烦恼。
经这位“教练”的一番指导,我在理论上有了不小的收获,当然要掌握这套动作还需自己的修练了。她告诉我,不能只依靠收缩小臂来拉球,而要用上大臂!而我以前一直担心动作过大不好控制动作,因此一直不管动用大臂。她说,动作大是指不能较好控制自己的动作,而不是一味地把动作收小,这样力量当然就传接不上了!正确的拉球动作应当是(我请教的主要是手上动作,当然重心的交换也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她在指导我打球时一再叮嘱要“迎前”,身体重心要及时转移并跟上,要主动发力打球,不要等球):
引拍时,大臂带动小臂向身体右后方引拍,必须克服后引过多的毛病,随着转腰交换重心,大臂在小臂带动下向前摆动迎球,挥拍时,肘部外侧做弧型运动,在球的上升期或高点期磨擦球,小臂同时要收缩,并有一个较小的收腕动作。而我以前拉球时,大臂基本上不往前迎!我问到这样是否动作大了点,她的回答是:动作要适可而止,她讲,挥拍击球结束后,身体要正对球台,不要左移过多,以免力量不能集中朝前发出,大臂与小臂的夹角大约是150度,大臂与身体的夹角大约是80度,且大臂位于身体前方,手腕在眉心大约正前方,距离眉心大约是40厘米,不能把拍挥到左耳部去,要及时控制住挥拉结束时的动作。这个收尾动作比咱以前的收尾动作是要舒展多了啊,整条手臂有种用力向前甩出去的感觉。我说,我可能在初练这种拉球动作时不能在挥拍结束时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可能会挥拍到自己的头部左侧去了,她讲,“控制动作”就体现在要把收尾动作控制住啊,这个就看各自的修行了,照这种动作要领打一段时间,自然就习惯了。
知道咱听了这番话时的感受吗?简直如楚初醒啊!!!难怪咱以前总决觉着发不出力道来呀,干嘛把手臂收得那么紧张,放松了,摆开了,朝前了,控制住了,力量和旋转全都出来了!!!我试了一下,总体感觉这样发力更加容易,但因为咱是业余的, 领会动作要领虽快,但实际打起来,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不过咱已经知道了正确动作的要领,解决了认识上的重要障碍,剩下的就是按这种方法多加练习了,这难道还会有什么问题吗?
专业球手打球有一个还原,判断和再启动的过程。而业余球手就比较少还原,动作的连续性以及衔接都比较差,技术繁杂就容易失误。在这种情况专业球手打球有一个还原,判断和再启动的过程。而业余球手就比较少还原,动作的连续性以及衔接都比较差,技术繁杂就容易失误。在这种情况
我对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分解与合成、内在发力机制的浅见
一、总论:
1、弧圈球是一项全身协调发力的技术,要掌握和运用好此技术,必须科学地理解和洞悉它的构成要素,然后使之合而为一。这就是学习法中所说的:先分析,再综合。
2。弧圈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稳,然后是转、快。要做到既稳又转、既稳又快,就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发力机制。(当然稳定并不是死板不变,而是随机应变中的内在稳定)
二、弧圈动作的分解与合成:
1、在腰和上身不转动的情况下,人成预备击球状站立,大臂从贴近身侧带动小臂向上挥动(特别注意:这是在一个平面内的挥动),那么整个手臂所挥动过的平面可以与地面形成0到90度的各种夹角。(高吊与前冲的区别之一就是球拍前倾角度的不同)。可以说,这样的大臂带动小臂在一个平面内的挥动就是弧圈球中整个手臂经过的路线,但还并没有形成内切形的弧线,手臂和拍面还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运行。
A、在这个分解动作上切忌:a.手腕不相对固定,在挥拍过程中随意抖动、转动。这会造成最后整体弧圈动作的击球不稳:即产生发力不稳、方向不稳、拉漏拉飘的现象。b.手臂摆动不在一平面上,形成弧线,后果是常常拉下网、拉漏拉飘、即使拉上的球也往往显得软弱无力。
B、所以在没有转腰的前提下,大臂带动小臂的挥动应当在一个平面之内,这是弧圈发力集中的重要关键之一,也是实现弧圈技术稳定特点的第一要点。
2、恰如其分的预摆:腰带动右肩左转(一般转过20度左右),右肩稍稍低于左肩,大臂自然贴近身侧,千万别随意或故意向后拉,相对固定手腕,并根据来球特性和自己使用什么样的弧圈(高吊或前冲)控制好球拍的前倾角。此时身体重心在右腿。这样就形成了预摆,要记住:正确而稳定的预摆是弧圈技术动作完整正确和发力稳定的必要前提。
3、成预摆后,支撑腿要蹬实。(许多书上说要蹬腿,看了照练,往往过分发力蹬腿,身体被蹬得往上串,导致重心猛地上冲,造成手臂发力过猛,常常拉飘。孔令辉的蹬腿动作极为讲究控制,所以看上去很协调,平衡;而有的球友蹬腿过猛,还没打到球,人已经散了架,那样会稳吗?)所以,要蹬实,保持起动前瞬间的重心稳定,然后,腿蹬实,助腰转、腰带肩、肩带大臂、大臂带小臂,手腕相对固定并控制好球拍的前倾角。更简单地说:腰一转,拍就动。肩、肘、腕三个关节是力的传送点。这个过程,就把两个动作合而为一:腰肩的横向转动和手臂与球拍在一个平面上挥动相结合,球拍的内切弧线已经基本形成。
三、弧圈技术的内在发力机制:
1、击球前的匀加速发力:腿要蹬实,支持腰匀加速转动,在肩、肘腕关节的带动下,球拍呈一定的前倾角向前上方作匀加速运动迎击来球。
2、击球时的突然变加速发力:当球拍撞到球前的一瞬间,小臂借着重心转移的力量,突然加速内收,(此时腰、肩、大臂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并适当收紧,肘关节依旧保持弧线运动,并成为小臂内收的支点和轴),此时要保持相对固定的手腕和拍形,根据来球,微调球拍前倾角,打磨结合,适当运用中指顶拍的力量。整个身体的感觉是适度绷紧状态。
用重心转移的力量击球是弧圈发力稳定的最关键所在。能够用重心转移的力量来击球是很舒服的,有些球友拉不上球反而感觉吃力,就是因为没有用球与拍撞击和摩擦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抵消部分重心转移和小臂加速内收的力量,从而用身体和手臂硬生生地收住这种力量,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3、击球结束后的还原放松:打磨结束,球离拍而去,重心转移和小臂加速内收的部分力量被球卸去,但毕竟是部分而已,所以必须用左腿支撑和收住手臂来缓解剩余的力量,并放松身体、手臂和手腕,调整步伐,呈还原姿势迎击下一来球。
四、弧圈球的发力方向:
1、向上与向前:本文《二、弧圈动作的分解与合成》的第1点所诉,整个手臂挥动平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决定了是向上拉还是向前冲。一般与地面成70到80度角时为向上拉(即高吊弧圈);与地面成40到50度角为向前拉(即前冲弧圈)。但由于很多前冲弧圈是打磨结合的,有了打的撞击力,球脱拍较快(这是相对于纯粹摩擦的前冲弧圈),所以,50到60度的前倾角击球也是可行的。
2、向左、向右和向中:向左方拉时,在起动时适度向内钩腕;向右方拉时,在起动时适度向外伸腕;向中间拉时,在起动时保持直腕。
五、弧圈击球点和击球时机:
1、击球点:右腰侧上方与腰的距离约一肘半,与身体所在的平面约成45度角处为最佳。
2、击球时机:
(1)前冲弧圈:高点期或下降前期击球。个人认为最好是与网差不多高的下降前期击球为最佳。因为此时最适合主动发力打磨,而高点期击球若是拍形控制不好或大力前冲极易打出台。特别是业余球友,更不提倡在上升期击球,我认为这样的击球风险太大,对方来球下旋强则极易拉下网,下旋弱则极易拉出台。若对方来球不很高,短而转,业余球友去拉上升期,成功率实在太低,还不如在下降前期拉一板中等力量的前冲为妙,因为此刻必然比上升期离球台端线要近,容易拉上球。
(2)高吊弧圈:一般在下降前期拉球最合适,因为此时拉出去的球速度较快,对手放手相对难。而在下降中、后期拉出的球速度回慢些,但旋转可能会更强。
对于弧圈,总结为三句话:腰肩的转动,带动手臂挥动平面成弧线运动;重心转移带动小臂的挥动中突然加速击球;手腕不要乱动,应相对固定,控制好前倾角和方向,中指适当顶拍,打磨结合。
希望乒乓成为我们共同的爱好,强身健体的载体。对于我的文字,希望你能用耐心去阅读、细心去思考、灵心去领悟;希望你能在实践中体会、批判地吸收、并真诚地与我交流,使我们共同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