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正手拉球的击球部位
发布时间:2020-05-14
正确的击球部位,是保证拉球质量的重要因素。最近,在给一些业余爱好者和少年儿童运动员进行辅导时发现,由于对击球部位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准确,影响到拉球力量发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带有很强的普遍性。
对于业余运动员来说,拉弧圈球容易产生的第一个误解是,认为摩擦球越薄越好。大家都知道,摩擦力量由正压力和摩擦系数两个因素构成的。如果在拉球时过分强调摩擦效果,易对撞击力重视不够的话,势必要影响球的前进速度,同时,也很难发挥出摩擦效果,拉出又冲又转的弧圈球。有鉴于此,在练习拉球的最初阶段,要控制板形不要过于前倾,球板与球接触的最初瞬间,球板与地面保持约90度的半横状即可。这样,可多接触球的后部一些,保证球板对球有足够的正压力,为发挥拉球过程中的摩擦效果创造条件。
拉球的击球点过多地在球的侧面是另一个容易犯的错误。有些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看到一些优秀运动员经常拉出很拐的侧旋弧圈,进而进行模仿。久而久之,不管拉什么样的球都是侧旋,已很难再提高拉球的质量了。还有些人是因为动作本身有毛病,影响击球的准确部位。正确的击球部位应是球的后中部,向中上部摩擦。要做到这样,首先要端正对拉球的认识,先掌握好拉前冲和加转两个基本的弧圈球后,再学习拉侧旋及其它种类的球。否则,将会影响拉球的进步潜力。其次要注意拉球的动作要领。在进行重心交换时,不要使髋关节在垂直轴上左右转动。拉球毕竟不是扔铁饼,这样会分散 向前的力量,同时,也难以做到接触球的后中部。准备拉球时,重心平动,能够移到右脚即可(以右手为例)。
手臂运动的轨迹也是影响击球部位的重要环节。拉球时,肘关节不要过分后拉,使手臂前后运动;要适当打开前臂与上臂之间在肘关节处的夹角,在身体的整体作用下,收前臂;击球瞬间手腕有一快速内收动作,使球板对球产生较好的摩擦效果。
最后一点是,拉球过程中,重心不要下蹲。这样会因为击球点过低,怕影响拉球的准确性,不敢接触球的后中部,代之以拉球的侧部作为权宜之计。从而影响拉球力量。适当提高重心,不仅有利于调整击球部位,也符合高重心拉球的当代乒乓球时尚。
台内弧圈球技术
一般认为弧圈球用于出台球,击球时期是来球下降期、高点期和上升期;而台内使用弧圈球比较难,因为在台内球而言,拉球的空间太小,距离不够,不容易发力,所以台内弧圈球很少见。但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台内弧圈球技术必然会逐渐成熟使用:
1 台内突击球前三板中机会越来越少。虽然在大球时代,但乒乓球的速度还是越来越快,弧线也是越来越低的,除非出现机会球,否则前三板中突击球机会不多。虽然突击球的优势很明显,但是实际使用率太少;勉强使用,只会增加失误率。
2 台内弧圈球技术用于前三板的接发球抢攻和发球抢攻中,力求取得有威胁的主动,这是其主要的应用,利用台内弧圈球的稳、转和变,来取得主动进攻机会。
3 练习时台内弧圈球主要以弧线和旋转为主,首先保证球过网和上台,然后考虑旋转,落点,慢慢成熟了可考虑弧线和速度。
4 台内弧圈球的反手动作主要靠手腕,手腕尽量内收,靠手腕的爆发外展来摩擦球。
5 反手已见使用,正手还没有很好的使用,正手使用台内弧圈球比反手难,正手动作类似台内挑,但和挑相反,主张以多摩擦为主,爆发力强,在极短时间和距离内获得较大的加速度,少击打;身体重心偏高,手臂直,球拍尽量贴近球台,手腕尽量内收,靠手腕外展和前臂内收的力量来摩擦球。
不知道台内弧圈球技术以后能不能成为主流,大家讲讲。
为高吊弧圈球平反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现在拉弧圈球已经是风靡世界的主流打法了。在业余选手中,弧圈球技术也越来越普及了。现在人们讨论的弧圈球技术当中,说高吊弧圈的越来越少了。其实作为弧圈球的一种,我认为高吊弧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丰富了弧圈球打法的内容,为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有更多的回旋的余地。
现在,人们在谈论起拉弧圈球的时候,总是讲究如何才能把球拉的“冲”,拉的“暴”,拉的“卒不及防”!好象无论什么球只要能“暴”,就绝对要一板“暴”死那才过瘾,才有观赏性。认为高吊弧圈已经太过时了。不可否认,随着弧圈球技术的普及,特别是改了大球以后使乒乓球旋转的速度大为下降,高吊弧圈的威力和使用率已经大不如从前,以至于在比赛当中的威胁也渐趋势微。不过我个人认为,其实高吊弧圈还是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高吊弧圈”的关键不是在于“高”,而在于“转”和“吊”。是作为乒乓球技术,它的发展方向总是朝着更快,更转,更刁钻,更富有节奏变化的方向进行的。高吊弧圈为什么不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主要的得分手段是更“冲”,更“暴”的前提下,作为一项有益的补充,不断充实更新其内容。其实即使是在专业运动员当中,高吊弧圈还是能被很多运动员采用的。比如,中国台北的庄志渊,就经常在球似出台不出台的时候,能用正手拉一板快节奏的,弧线较高,但非常转的高吊弧圈球。这种球虽然不能直接得分,却由于比较突然,又很转,所以常能取的主动,为下一板创造机会。施拉格的反手高吊弧圈也很有特点。在47届世乒赛上他依仗那“天下独步”的反手弧圈,似拉似蹭,似拐似吊,球并不是很冲,却能被他拉的非常的转,落台以后下潜很快,令对手十分的不适应。我们的孔令辉,王力勤在和他比赛中,吃这种球的亏就不少。所以说,不要轻易的对一种技术判死刑。关键在于,这种技术运用时的合理性的和熟练程度。
在大多数业余选手中,还不能象专业运动员那样,对质量不太高的高吊弧圈肆意反击。因为那需要熟练的掌握对于正手的高吊弧圈的近台反拉技术,和对于反手高吊弧圈的反剃或加力推弹等难度较大的技术。业余选手中对这些技术运用熟练的确实不多。所以我认为高吊弧圈在很多时候还是能发挥它的一些独特作用的。现依照个人经验做如下的总结:
1、对非常之下旋的加转底线搓球可以先拉一板高吊作为过度。由于是借转打法,所以,即使是拉高吊球也可以被拉的非常的上旋。
记得前一段时间里,有人发帖子讨论对于加转下旋应如何处理,我发现很多人都更倾向于暴拉暴打。这当然是一种很好应对策略。因为加转下旋球比较长,球速也比较发飘,所以有时间引拍去全力拉冲的。但是这是要以实力作为基础的。从理论讲,只要步法到位,又有足够的爆发力,那么无论多么下旋的球都可以发力去拉冲的。但是由于动作过大,还原则比较困难,一旦被对方防守到空挡的时候则会变的很被动。另外,由于弧线过于低平,会使失误的概率加大。所以,在这些时候不妨可以用高吊弧圈作为过度,把球拉先起来,充分还原,然后以第二板作为杀板。当年的邓亚平正手很多就是这么处理的。但“高吊”的一定要有质量,就是说:球要求要转,第二弧线下潜快,并且要近网,使对方难以舒服的借力迎击,只能被动的去挡。
2、在对削球选手时,高吊弧圈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现在的打削球的人少了,轻易遇不到,但是一旦遇到了,就很棘手。由于削球手防守的功底都比较雄厚,所以水平高的,一两板是别想打死的。但这个时候往往是进攻的一方容易犯急噪的毛病。很多球也不判断旋转就发力去打,所以失误频频。但这个时候如果改变打法能拉一些高吊弧圈出来,有时反而会令对手难受。由于对方退台较远,所以对比较“吊”的弧圈,常常是借不到力,总有一种够着削的感觉,所以会削出一些高球来,这时候再发力冲,一般就可以得分了。这种打法在对长胶时尤其见效。
3、当被对方大角度调动,步伐难以到位的时候,可以用高吊弧圈变被动为主动。
有时候,自己过早的侧身被对方识破,对方主动变正手, 或者自己高质量的全力拉冲,被对方同样的高质量的防守回来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是很难调整步伐的,这个时候虽然步伐没有到位,但可以利用身体转动或手腕的灵活,拉一些高吊出来。这种伴有“时间差”的节奏变化的弧圈常常令对手在自以为得手的时候卒不及防,出乎对方的意料而直接得分。我们看到马林在比赛中就经常有这种好戏上演,他有时候可以在一般人认为已经要失误的时候,超乎常规的拉一板不规则的球而得分。
4、在接发球中,如果实在看不清对方的旋转变换,失误很多,而且对方的发球抢攻非常犀利的时候。(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对手,发球太好了,吃蒙了。而且只要搓接对方的抢攻非常之凶狠。)可以先拉一板高吊顶住对方,让他不能放手抢攻,然后再组织进攻。作为一种接发球的手段我认为这是可行的。因为旋转看不清,可以多加一点摩擦,吃球薄,而减少吃转。这也是以转制转的一种策略。
以上是我打球的一点心得总结,也是对乒乓球技术的一点探索。说实话,以我的性格也是喜欢打起来“有多爆力就多暴力”的那种,就是痛快呀!爽呀!但总是失误,到头来还是“得势不得分”,所以,打球就是要抑制对方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以上一些看法也许说的不对吧。欢迎各位一起来讨论指正,若能抛砖引玉更就不胜欣慰了。当然我也作好了挨板砖的准备了呦,诸位手下留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