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球,做为乒乓球的高级技术之一,会与不会冲拉下旋是区分乒乓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性技术之一。任何乒乓球选手,或是业余爱好者,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基本技术训练后,都会追求正手有一板非常过硬的弧圈技术,以丰富自己的进攻体系。
弧圈技术一般自不转球起开始训练,然后是侧旋球拉冲,上旋球拉冲,下旋球拉冲,结束于最后的对冲对拉(有的教练不一定这样安排,因人而宜啊~~~)。对拉对冲虽然是最尖端的技术,但是,下旋球的拉冲却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本文试图从中间最为关键的环节入手,以纯文字方式来解释下旋球如何前冲的技术要领。
基本站位:与球台距离约45厘米左右,(根据个人习惯和身体比例自调,可以更远些~~~)两腿张开与肩同宽或稍宽于肩,身体微前倾,含胸,收腹,重心放在前脚掌上,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两脚中心点的直线与球台底线夹角约成30-40度角(角度越大,越便于发力,越小越便于连续,可根据自己需要调节)。
基本动作:
拉球时,身体向右后方转动(以右手持横拍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随之向右下方下沉,右腿稍弯曲,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低,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将球板引至右大腿膝盖稍偏后一点,板型前倾(手指、小臂、大臂,身体放松),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强弱不同而有所调整。
击球时,腿首先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开始转换(这个转换是逐渐完成的,不是一下子完成,转换速度最快的时候就是击打的时候),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和击球方向相同,然后腰也发力,用腰带动大臂,并传到小臂。击球时,急速收缩前臂并辅以手腕发力,前臂收缩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力量就越大,摩擦也就越重,击打力量也就越大。要把腿、腰、大臂、小臂、手腕的发力协调起来,学会由轻渐重,由慢到快,由快到突然加速的拉球动作,学会将力集中使用,瞬间爆发的发力方法,这些都至关重要。弧圈球,首先要会发力,会发力后再找到发力时机与撞球时机,弧圈球技术就有了基本的基础了!
在练习正手拉球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1、收前臂与手腕
在正手拉球时一定要注意在充分发挥大臂挥动速度的基础上再加上收前臂与挥手腕的力量,前臂的收臂方向和手腕的内收方向一定要与挥拍路线相同,以防止力量分散。但要注意一点,收前臂一定要用腰来控制;身体的高度用腿来控制,不可将重心高低起伏太大,应根据来球旋转强弱,适度调整身体重心的起降幅度,换言之,强烈下旋需要一些腿部的蹬地力量,以加强挥拍力量。
2、转腰
乒乓球是圆周运动,击球时手是用腰来控制的,球拍的后引不是用手或用臂往后引拍,而是用转腰来完成,用腰固定大臂,转腰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挥手。击球前的挥臂是先转腰而不是先挥手。
3、击球时机与击球点:
击球时机:是指球与球拍相撞时球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上升前期、中期、后期、高点期、下降前期、中期、后期);随着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击球时机是越来越早,当然,如果在脚步和力量及位置不太到位的情况下,应当选取合适的击球时机为宜。
击球点有二个:一个是击球时,也就是球拍与球相撞时,该点与身体的位置关系;一般情况下,击球点应该在离身体一个手臂远且在身体的右前方,原因是这个位置便于身体发出最大的力量。另一个是球拍与球撞击时,相接触的点在乒乓球上的位置点。这个点因球而异,下旋来球,一般应击打在中上部或者说是顶部稍偏后一点点的位置。越是旋转,此点越是下移,但最多不能移到中后部稍偏上,因为,这个击球点,已经不是前冲,而是加转弧圈的范畴了!
4、吃球
所谓吃球,就是指球从接触球拍到离开球拍的时间比较长,这个比较长是与比较短相比而言。何为比较短?形象点说就是当球拍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匀速击球时,球与球拍一经接触,立即脱离,此谓短。何为长?当球与拍接触时,球拍以一个较大的加速度撞击球后,由于力量很大,引起了拍面(胶皮与海棉)、底板和球本身产生了形变,在形变恢复过程中,力量仍然持续给予球以向前的力量和加转的摩擦后形成的吞吐感,我们称之为吃住球了!一般而言,小臂的加速与手腕的甩打都是形成摩擦的主要力量来源。小臂收缩越快,手腕甩打越急,则球的旋转越强,弧线就越好。反之,摩擦力会减小,但击打速度会提高。针对不对性质的来球,两种方法相机而用,各有所用。旋转弱,落点靠近底线的球,一般可以少摩擦,多击打;相反,旋转强,落点接近中台的半出台球,则应该加强摩擦,减少撞击成份,以形成相对好的弧线,保证回球过网。
5、不要抬肘关节
初练弧圈的人,容易犯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为了制造向上的弧线,抬肘向上发力。弧圈球中向上的力量,靠抬肘关节是远远不够的,其所产生的向上的力量应主要来自向上挥拍力量的分力。抬肘而产生的力量虽然大,但由于产生不了摩擦力且与挥拍力的方向不一致,会造成力量分散、摩擦力不足而产生一种托球击打的后果,极容易造成不是下网就是出界的不良结果。
6、身体不要下蹲过度
现代弧圈球,讲究的是连续击打能力,身体下蹲过度会导致发力后还原太慢,从而造成连续拉球时失误。适度的弯曲腿部,保持重心相对较高一些,形成连续进攻的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要高度重视。
7、身体不要后仰
练习拉球,容易后仰的主要原因是不会摩擦球,因而不敢向球上发力,怕球飞出界外,故而躲着球,以求避开球的锋芒。原因找到了,采取措施就好了,板型再前倾些,挥拍时不要迎面击球,形成一定的夹角去迎击来球,快速收前臂和手腕儿,只要你学会摩擦了,你有多大的力量就可以使多大的力量,再不会担心球会飞出界外时,你的弧圈球技术就基本成型了。
接下来,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了,你题目是两种拉法,两种拉法在哪儿啊?!
前面主要讲了前冲弧圈球的一般规律,现在就着重讲讲,两种不同方法的拉球。
一种是撞摩式。一种是摩撞式。
从字面上看不难看出,前者以撞击为主,摩擦为辅;
后者是以摩擦为主,撞击为辅。
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关键有二点不同:一是击球时机不同;二是挥拍路线不同。
1.击球时机不同:撞摩式拉法,号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弧圈式拉法。要求击球时机一定是在上升期,通常在上升中后期为佳,个别球可以拉上升前期,一般情况下,上升前期的球是指球落在球台端线附近时,因为线路比较长,加上挥拍空间大,可以击打这个时机。如果是在台中间,球的高度又不太高,则球拍没有挥入角,无法拉上升前期,只能拉上升中后期。摩撞式,则是拉高点期和下降前期,甚至下降后期。
2.挥拍路线不同。撞摩式是挥拍路线接近于直线。摩撞式的挥拍路线是一条弧线。其曲率大小由来球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还有其他六点不同:
1、击球时的板型不同。撞摩式和摩撞式的板型在开始时基本相同,但在挥拍的过程中,撞摩式板型角度保持不变,摩撞式的板型由于挥拍路线是一条弧线,所以板的角度也会有一个角度渐渐前倾的变化。
2、引拍位置不同。撞摩式的引拍比摩撞式稍高。
3、发力方向不同。撞摩式的发力是一条直线,击球时的发力方向要比摩撞式稍高一些。收拍位置高于摩撞式。
4、效果不同。撞摩式力量巨大,一速快,过网弧线低,落台后弧线更低,伴以强烈的旋转,前冲力量足,防守难度大,世人称之为暴冲弧圈。
摩撞式,一速较撞摩式稍慢,弧线较撞摩式稍高,二速较一速感觉会突然加快,落台后弧线比撞摩式稍高,但旋转比撞摩式更加强烈。
5、上台难度不同。撞摩式上台难度大,威胁大,容易一板过;摩撞式,上台相对容易,容错率高,易形成相持。
6、应用不同。对于判断不明的来球、没有绝对把握的来球、弧线短的来球、烈旋转的来球、没有移动到位的来球,一般以摩撞式为主回击,以确保上台。对于旋转不强,明显出台,位置较好的来球,则以撞摩式前冲回击,追求一板过的效果。
注:此文章为本人与省体校教练学习弧圈后的心得,此次学习,颠复了我以前对弧圈球的部分认识,当然,目前的认识也可能并不是最终的认识,但偶愿意将体会现于读者面前,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目的在于交流,在于学习,欢迎大家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