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打乒乓球的人都知道,现在的正胶快攻技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专业领域正胶打法日见式微,在与反胶强力弧圈球的对抗中处于极度下风。生存空间日狭,甚至可以说此种打法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是指专业领域)。
造成此种境况的原因,2003年第三期《乒乓世界》专门以《直板正胶失落的文明》一文做了重点分析、探讨。归纳之,在技术角度是由于正胶的击球力量难以抵消弧圈的旋转,致使攻打弧圈球成为正胶技术的瓶颈,而一旦退台,正手难以进攻,且回球的后劲小,对对手的压迫感弱。还有就是下旋变上旋的能力差,既在不能使用快攻技术的情况下,拉一板正胶小上旋的质量不佳,不能充分摩擦来球,而是变成抬球,致使回球弧线高,速度慢,旋转弱。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在更高技术层面还有两条线长球的进攻问题,也就是由于正胶有打短不打长的特点,较短的球易于发挥其出手快速度快的优势,而一旦来球的线路长了,速度优势就不易体现。相信上述困惑也是很多业余正胶球友或多或少感同身受的。本文无意在此探讨这些深奥的技术问题,但既然要谈及正胶用底版的构造,那么改善上述困境也就是避无可避、顺理成章的事了。
现在该步入正题了,但是且慢,先允许我罗嗦一下自己的乒乓之路。我是2000年因为看到孔令辉奥运会夺冠,激动之余,才一时冲动拿起球拍的。刚开始没有手拍,只是借别人的球拍来用,不料兴趣日浓,因此决定购买球拍。当时在一起打球的球友大多是初学,水平低,对器材也是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球拍有底版、海绵和胶皮之分,想当然的认为只有成品拍。于是我到本市最大的一家商场的体育柜台,选中了一款三维牌日式方柄直拍,正面覆盖物为正胶,反面为反胶,花了96块大洋,这在我周围打球的人中已是天价拍了。它成就了我正手正胶、反面横打的较为独特的打法,也是我后来成为刘国梁忠实拥趸的重要原因(他是此类打法的祖师爷吗!)。这块三维板与我相伴时间很短,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与球友喝高后不慎遗失了。而此板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拿它练就了直拍横打绝技,虽然十不中二三,但反面毕竟有了手段。而对正手的正胶基本没有什么体会,只记得有一板暴打半高球爽极而已。
此时本侠水平提高如一日千里(沾沾自喜中),谢天谢地,恰在此时结识了本地高手,传授了有关底版、海绵、胶皮等的基本知识,告之了乒乓专业器材店所在。一逛之下,让我这井底蛙有跳出井口,眼前豁然之感。更没想到的是,居然有专业的乒乓T恤和球鞋,令我汗颜的是一件圆领衫一双低档网球鞋伴随可怜的我在乒坛驰骋十月之久。这次大观园之旅,激发了我对器材研究的兴趣,也奠定我技术与装备齐飞,单位与球场一线的生活基调(此时老婆大人到外地读博,孩子交由岳母照看,天赐良机,不用可惜)。
当务之急是解决底板问题,因为此时了解到正胶板一定得硬(谬论),再加上2001年纤维板代表了高科技,在js如簧之舌的鼓动下,买了一块银河9系的玻璃纤维板,耗银230大元。正面一块729高弹海绵配802胶皮,反面729反胶。一试之下,哇!好暴呀,根本控制不住。但一旦让我暴上,对手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我渐渐喜欢上了此板,撞击脆爽,一板过的能力超强,也造就了我撞击大于摩擦的击球方式,甚至反面反胶横打也是暴打,好处是弧线低平而长,威胁大,相应的缺点是失误率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块板一直伴随我到2003年非典来临,因为球馆关门,无事可干,只能醉心于器材研究了。当时我迷上了进口货,尤其是stiga的板。由于当时的思维仍然局限在正胶板要硬的概念上,再加上迷信高科技,最终在cl与当时stiga宣传的旗下最暴力板tube铝管王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也成为我日后悔青肠子的一件事,因为那时的cl为老版实心柄,且厚度比现在新版的厚。应该更适合正胶打法。铝管王在我用来纯属垃圾,脆、硬却又拖泥带水。撮球冒,攻球无弧线,失误率高,推挡和防弧圈时方向感极差,总是莫名其妙的回球出边界。总之,是使用各项技术都会使人丧失信心的一块板。终于在忍受了噩梦般的三个月后,用此板换来一块普碳。因为见过一外地正胶高手用普碳肆虐本地乒坛,仰慕之,心仪之。一用之下,真是令我喜出望外,不愧为名板,要快有快,要慢有慢,随心所欲,指哪打哪。也许众位会觉得夸张,我现在想来也感觉神奇的近妖,但这确实是我当时的感受。准确的说,这是一块外软内硬的板,较厚的桧木表层体现了柔和的吃球感,因此在撮、撇、吸等小动作技术上得心应手。而厚碳素力材绝对坚挺,发大力时不易击穿,何况桐木芯材起到了缓冲垫的作用,相应的减小了震动频率,有效的抑制了震手感,满足了正胶打法要求底板扎实的特性。这块板是我实现技术飞跃的黄金搭档,用此板的三年中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常常在本市业余比赛中闯入十六强,但由于能力不足,只进过一次八强。
那么我是否将与普碳携手终老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时我订阅了《乒乓世界》杂志,并在乒乓球网站里潜水,如饥似渴的吸收着乒乓营养。此时cl和阿瓦拉777又进入了我的视野,因为普碳毕竟存在碳素的生涩味,而纯木七层才是正胶的绝配(网上大侠语)。况且我的偶像刘国梁用的就是cl。在技术层面我也屏弃了正胶板要硬的概念,应该是柔和而坚挺(这个概念容后再论)。当我兴冲冲的赶到器材店,发现cl都是新款,而且都是WRB空心柄,而空心柄的震手性是正胶打法的大忌,退而求其次,只好选了一块阿瓦拉777。入手以后,确实比普碳柔和,尤其是反手横打,命中率提高了一大块。但使用正胶技术却有中小力量发脆,大力量发空的不足,尤其没想到它还很震手,而且是那种随力量加大震动也随之加剧的不良反应。换言之,就是在撮、摆等小力量击球时,不足以传递给使用者敏锐的手感,而大力量击球时却有力量发散的缺点。导致发力不集中,攻击力弱,甚至时有击穿的感觉,球都能发出破声。使用两个月后,上述烦恼没有丝毫的改善,终于明白,柔和绝不是777的那种软,软与柔和绝对不能划等号!
看来还得换拍,而且锁定的还是价格不扉的蝴蝶王。前面已经说过,正胶的绝配是纯木七层,而且现在的我更坚定了这个信念,但为什么还会想到用纤维板呢?这一是因为在当时我的理念远非明晰,人云亦云的成分居多,再就是身边有几个打生胶的球友用它,反响还不错,因此决定试试。但由于对其信心不足,更重要的还因其价格太高,我并没有贸然购买。当时想淘换一块二手的,但未能如愿,恰好一个球友换了新板,替下了老蝴蝶王,与之商量,可以先试用。拿到后,上手还挺快的,不是那么难以驾御。同为纤维板,它比普碳脆,但震动非常小,持球感也不同,普碳是小力量柔,中力量脆,大力量坚;而蝴蝶王是小力量脆,中力量坚,大力量反而柔。表现为搓球时而会冒高,拉小上旋质量不错,但必须建立在拍型和触球部位精确的基础上,而快攻巨爽,威力大,命中率高,防前冲弧圈只要调整好板型,回球甚至比来球更快,但防高吊弧圈用切、挤、吸等技术时难以卸力、减转,攻打弧圈容易出界。此板快攻的良好表现远远不足以弥补其他性能的缺陷,正胶与蝴蝶王最终没能在我这里结缘。
那么,路在何方?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五层、七层、纤维、纯木,各种结构都与我的正胶技术体系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般配处。那么还有什么结构是适合正胶打法而我没有体会过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传统椴木板。顺风、老08,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任何时候都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不过我也知道,这些老拍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也不奢求能得到。那么有没有替代品呢?到网上查看,还真有,红双喜新08、七层等厚椴木板,价格也不贵,但其体重和厚度却很使我犯难,我贴两面,这么重,就算挥得动,也不可能发挥出正胶轻灵、刁钻的特色,只能pass。幸好又看到银河966,虽然不薄,但体重却为100±4克,询问网店老板,言最轻为96克。这个重量还凑合,比普碳重不了几克,且价格极廉,30元而已,当即拍下,一周后如愿收到,粘拍开打,哇!(此处略因激动而涕泗横流状凡800字),具体性能概括为一句话:柔和而坚挺。
在此,终于得为柔和而坚挺作出一番解说了。对正胶打法而言,它就象非洲草原的猎豹,在与猎物的斗智斗勇中觅得先机,全力一击且一击致命。因此速度是该打法的灵魂,而细腻和富有变化的小球技术又是运用快攻体现速度以达成目的所做的必不可少的铺垫,这就要求底板在运用小力量时有柔和易控的特点,而在大力攻球时,板身要具备足够的刚度,能够集中的将力量作用到球上。可以说柔和与坚挺是一对矛盾,那么怎样调和呢?普碳与银河966的面材给了我启发,它们都有小力量击球柔和的特质,而共同点就是面材极厚,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厚面材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下面力材的硬、弹,并且运用撮、摆等小力量技术在厚面材上就能得以完成,甚至无须借助力材、芯材的力量。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纯木手感,因为即使象阿瓦拉777这种纯木板,由于面材极薄,也有小力量击球脆、硬的缺点,为什么呢?我想这与黏合剂有关。一般人对底板层与层之间黏合剂的性能不关心,也无从关注,但其实黏合技术才是各厂家极力维护的核心机密,是不同品牌独特性在基因层面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仿制板始终难以达到原版性能的深层次因素。但我认为,无论多么完美的黏合剂,都会在底板中体现刚性特征,成为对天然木材柔和性能的阻碍因素。面材越薄,这种阻碍作用越显著,实际表现为弹性大,持球时间短,致使借力成分多,这注定与正胶在运用小动作击球时力求主动发力以力制转的性质相悖。因此小力量击球柔和的感觉必须通过加厚的面材来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弱黏合剂刚硬的不利因素。那么球板坚挺的性能怎样实现呢?首先要厚,因为只有厚才能弱化震动频率,加强支撑作用,这也是物理学上的基本常识。说到这儿,有人会提出疑问,那么岂非单桧板就是正胶的不二之选?单桧板可视为面材极厚,又无黏合剂的负面影响,同样厚而坚挺,完全符合条件!但且慢,单桧板由于木纤维全部为纵向,在拉冲时确实有强力弹簧的感觉,但小球控制呢?由于无横向纤维的有力支撑,导致对带有侧旋性质的来球表现不佳。体现在回球时方向感模糊,易于从边线出界,而这一点在正胶接发球环节表现的更为明显,再加上其虽然厚,但因整体形变大,吞球感强烈,反而给正胶攻球带来拖泥带水、泥牛入海之嫌,这些负面因素注定了单桧板不适合打正胶。因此只有七层纯木才是正胶的合理选择,但这个七层概念与cl等板又有不同,起码在面材上就不是一个路数,那应该是怎样的结构呢?我的答案是相同或相近材质的七层纵横等厚结构。
先来谈谈等厚结构的特质,在此引用《乒乓世界》杂志2003年第七期《突破禁区的背后》一文中对红双喜h-qz底板结构的精妙阐述:底板中各层厚度接近,且密度和硬度的差异不大(当然,文中所提的h-qz底板也仍然没有脱离薄面材的窠臼),当被施与外力时,各层的形变相对均衡,几乎可视为浑然一体,使力量的传递相对柔和,彼此之间的变化小(相对等量的损耗和较小的突变),保证了正胶攻防时能够收放自如,心中有底,而不致因力量、板型和触球部位的差异导致底板作用力的突兀变化。因此具备极高的稳定性,而稳定性对正胶而言极其重要,因为胶皮的原因,注定了正胶的容错性差,失之毫厘,缪之千里,着在防守弧圈时体现的最为明显,只有稳定性高的底板才能在回击不同旋转和弧线的的弧圈时有规律按比例的反馈信息,并忠实的施加恰当的反作用力。这在我的银河966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正手的挡、带、打,反手的切、挤、吸都能运用的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那为什么必须为七夹呢?据我所知,现今绝大部分底板的层数为奇数,我认识的一位资深教练的观点是:偶数层的夹板易变形,厂家不愿生产。我认为下一个理由更有实际意义,根据现代乒乓理论,芯材是底板底劲的提供者,且底劲已成为评判球板优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既然称之为芯材,那么夹层必然为奇数(有人认为一般七夹的芯材为中间三层,我不以为然,毕竟中间层与次内层的木纤维走向不同)。为了使正胶与时俱进,不落人后,配的板就必然为奇数夹板,且七夹最为合理。因为据我分析,夹数减小,横向纤维所占比例随之递减(如5夹横与纵向纤维之比为2:3,而7夹为3:4),造成板的坚挺度下降,而夹数大于7会相应的减小每层的厚度,弱化板的柔和度。不过偶数层夹板也有经典,最著名的是老顺风6夹,据说是从南洋进口水果的三合板包装箱上取材,两块箱板粘合而成,因无从得知箱板的黏合工艺,加之材料用尽,便成绝版。后来还有90年代的palio-A也为6夹,风靡一时。
接下来就该确定底板的用材了,个人认为还是椴木较合适,只是较大的重量限制了其使用空间,减重的唯一解只能是减小板的整体厚度。前面我说过,想要底板坚挺,只能加大厚度,而市面上的08、966确实够厚,达7.2mm。这样的板对单面正胶来说非常合适,重量适中而坚挺,但对于我这种还有反面横打的人来说,就存在重量过大,挥动不便的缺点,再加上有反面覆盖物的支撑,坚挺度又有些过犹不及,这些问题在我使用966的几个月中逐渐表现出来,摆速较慢,攻球易出界。所以减小厚度对我而言正是两全其美之法。因此我设计的7层椴木板的结构是:除中心层外,其余6层均为0.9mm,中心层1.1mm,共计6.5mm。中心层略厚也是为了适当加大底劲的考虑。大致估算可使重量保持在90克以下。
以上就是我对正胶配板的一孔之见,只是一家之言,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高手指正。同时由于正胶的海绵、胶皮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加上使用者的技术体系、手法不尽相同,感受有可能大相径庭,但这些不在本文的议题之中,姑且不论,唯愿抛此一砖,引来众玉,共同提高,吾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