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乒尽遣主力参加科威特公开赛,从王励勤、马琳开始,却一个个被淘汰出局。特别是自1/4决赛起,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连挫中国三员大将王皓、马龙和陈玘,抢走单打金牌。北京奥运会前,出现如此溃败局面,确实值得中国队的教练和队员高度警惕、认真反思。
“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2005年,在比利时列日举行的世界杯赛上,中国的王励勤、王皓、马琳小组赛表现正常,进入八强之后,先是王励勤在领先两局的大好形势下晚节不保,以3-4不敌德国的波尔;接着马琳、王皓又陆续失手,波尔连斩中国三将,拿到了一枚不同寻常的世界杯金牌。
去年巴塞罗那世界杯,同样的一幕几乎再次发生。1/4决赛,韩国的柳承敏以4-1战胜有“世界杯王”之称的马琳;半决赛又以4-2击败王励勤。幸亏王皓决赛时发挥上佳,以4-0阻止了柳承敏前进的步伐。
男子选手中,世界排名前20位的选手水平都比较接近。国际比赛中,中国队个别队员因为某一个、两个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偶尔输球,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在一次比赛中相互影响、一损俱损、“连锁输球”,却很不应该、也很不正常。
科威特公开赛之前,王皓在与萨姆索诺夫的比赛记录是10战全胜。科威特公开赛两人再次相遇,王皓对这场比赛可能出现的意外显然准备不足。当老萨成功地限制了他的正手攻势,又在反手的对抗中处于上风时,王皓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办法。
如果说后面的比赛,马龙3-4不敌萨姆索诺夫还算基本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决赛陈玘对垒老萨、一边倒地以0-4失利,只能说自己的发挥大打折扣。
陈玘以往与老萨的交战记录为胜负各一。而这场比赛,他的特长未能发挥、失误又多,完全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萨姆索诺夫去年曾讲:“中国队很多年轻队员的球技越来越棒,但有时在比赛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尚欠火候。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打败了中国选手,而是他们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老萨的这番话,不幸言中了中国男乒科威特公开赛连续输球的一大关键。以往比赛中的过于顺利,使得中国选手在突如其来的失利中不时变得束手无策。不仅仅是年轻队员,这种现象在几名老将中也不是没有。
老萨也在改变自己
当然,中国队球员连续输给萨姆索诺夫,除了自己本身的原因,老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也不能不肯定。
去年以来,为了对付包括中国选手在内的亚洲对手,这位31岁的白俄罗斯老将也在力求不断寻觅新的出路。他讲:“我经常观看欧洲选手战胜亚洲选手的录像,从他们那里学习一招半式,运用到我的技术和比赛中来。”
老萨还刻意在自己的技术上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对此他解释道:“我觉得我们欧洲选手在和亚洲选手的比赛时,总是接不好他们的发球。所以我的新技术肯定要在接发球上做文章。我的风格是尽量把球打到相持阶段,打实力球。如果和亚洲选手形成旋转的对抗,我的赢面还是比较大的。”
去年12月在长沙的一次比赛中,萨姆索诺夫运用上述策略,轻取雅典奥运会冠军、韩国的柳承敏。赛后他总结说,这是自己那次比赛“发挥得最出色的一场球,原因是我抑制住了他的发球,而我的发球他又没能很好地解决。”
其实,在科威特公开赛与中国队员的几场比赛中能够获胜,也与老萨此种新的技战术思路不无关系。这一点,在他与陈玘的决赛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陈玘以往的杀手锏是前三扳。他的正手弧圈前冲力强、线路变化多,发球之后的一板爆冲,常常能够直接得分。
在与萨姆索诺夫的比赛中,陈玘的这一招“杀手锏”不灵了,因为对手接发球相当到位,陈玘抢拉的几率减少了;即使勉强拉起来,由于杀伤力降低,老萨防守的成功率也大为提高。
相反,萨姆索诺夫的发球落点多变,还不时偷袭对方的两个大角成功,陈玘倒变得很不适应。全场4局比赛,老萨的发球直接得分、发球抢拉的次数和成功率,甚至超过了陈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