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华辅导小朋友打乒乓周国强
她拥有59枚国内外重大赛事金牌,是中国运动员中赢得世乒赛4个项目大满贯第一人。她退役时,乒乓球项目还未进入奥运大家庭。曹燕华的乒乓人生,既有令人羡慕的无数荣誉,也有无缘奥运的小小遗憾,但她一直坚持着这样一种理念,体育人才的培养,应当薪火相传。
于是,在旅居海外10年之后,曹燕华回到上海,创办上海曹燕华乒乓学校。她谦称,“我做的这些事情微不足道,但却是传承体育文化的实事,所以做得津津有味。”
在曹燕华的乒乓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人人打乒乓球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拿着木板,对着墙、饭桌,或是在地上画条线,竖一块门板,就这样,打乒乓。”因此,曹燕华乒乓学校专门设有一个班级,向社会普通爱好者开放。招生简章上,曹燕华制定的标准是,年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只要你喜欢乒乓球,就一定能在曹乒找到你合适的定位。”
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你是学校员工,上了球台,都得会两下子。两位来自农村的清洁工,潜移默化中,也拿起乒乓球板,学会了打球。这两个清洁工的孩子,从2岁起也站上了曹燕华乒乓学校的球台。现在,他们已经在学校一年级队伍中成为佼佼者。其中一位,还同邓亚萍拍过广告,成了小明星。
一位家长带着一名13岁的智障孩子慕名而来,曹燕华收下了他。来学校之初,这个孩子才读2年级,完全没有数字概念。曹燕华给他配备了专门的教练,自从学会打球后,这个智障孩子有了自信。他懂得赞美别人,说话很甜,“曹校长很美啊。”他明白了什么叫竞争,教练告诉他,“你现在是国家三队的学员。”一旦他看到其他人也穿着国家队队服,就会问,“你怎么也是国家三队?”于是,他会要求过过招。曹燕华介绍说,“他的父母现在也爱上了乒乓,我估计,全上海能赢他们一家三口的,还真不多。”
还有一名60岁的美籍华裔女士,听说曹乒氛围好,慕名而来。一打球,居然就上了瘾。临走,她问曹燕华,“我在美国有一个70来岁的老姐妹,下次能不能把她带来?”曹燕华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放在心上。谁知道,没过多久,两人专程飞回来学打球,70岁的老者居然打得有板有眼。回美国之前,那位60岁的女士又问曹燕华,“我还有一个80多岁的朋友,腿脚还挺利索的,下回能不能也来学学?”
上了球台,忘了年龄,将体育看做是一种文化态度,曹燕华如此普及自己的乒乓理念。曹燕华说:“乒乓台就是一个舞台,希望奥运年,所有人都能在体育中展现人生多姿多彩的一面。”
本报记者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