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上一脸霸气的“新人王”领奖台上略显腼腆。
本报讯综合新华社消息:“黑马”马龙延续了自己在本届国际乒联总决赛上的不败神话,在昨天晚上进行的决赛中,马龙干净利落地以4比0的比分横扫卫冕冠军王皓,捧得2008年度国际乒联总决赛桂冠,这也是他夺得个人首次重大国际赛事的冠军。
整场比赛波澜不惊,王皓也只是在第一局给马龙造成了一些麻烦,比分一度战至11平,关键时刻,马龙稳定住了情绪,连得2分,最终以13比11拿下首局。随后三局马龙有效遏制住王皓的正手进攻,以两个11比9和11比5轻松取胜。
先后战胜了中国男单的三大主力王励勤、马琳和王皓,马龙的冠军头衔可谓实至名归。不过他谦虚地表示,获得冠军并不完全是实力使然。他说:“参加奥运会的球员参加了很多活动,训练受到影响。再加上使用无机胶水,他们对新变化的适应也没我们熟练。”
在女单决赛中,郭焱以4比2力克郭跃,获得女单冠军。新加坡则在双打方面获得丰收,高宁/杨子和李佳薇/孙蓓蓓分获男、女双冠军。
乒乓是中国的国球,乒乓球队是中国的梦之队。梦之队星光灿烂,而最新升起的新星有个响亮、霸气的名字——马龙。
昨天结束的2008国际乒联总决赛的男单比赛上,马龙的表现格外抢眼,先是以4比0再败王励勤,第一局的11比1,打得这位年纪比自己大10岁的大师兄一点儿脾气也没有。马琳、王皓也都没能成功阻截这位小将的连胜势头,俯首称臣。三场比赛,仅丢了一局,外界惊叹一个马龙时代正呼之欲出。
5岁在家乡鞍山启蒙,13岁进京,15岁进入国家队。3个时间点勾勒出小将的乒乓人生。哪怕站上了国际乒联总决赛的最高领奖台时,这位稚气未脱的孩子今年也才20岁。年轻的马龙有着典型80后的精神偶像,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偶像是超女张靓颖,闲暇之时也喜欢看上几集武打连续剧,马龙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并无二致。
一旦站到了乒乓台旁,这位弱冠少年却有着别样的老成,不苟言笑、紧抿双唇、双目凝视着台上小球。不仅仪态严肃,球技也颇为老道。马龙制胜有绝招,一曰变,发球在正手位小三角区的侧上、下旋球为主,落点变化多。二曰快,近台上手积极,击球点早,弧线控制好,反手位则能结合弹打和快撕,以快打慢,弥补自己在力量上的不足。三曰奇,反手位的拧,弧线微拐,让对手应接不暇。
虽说身藏绝技,但并不显山露水,从2003年进入国家队开始,此后5年,马龙以双打见长,与郝帅、陈玘、王皓、王励勤多有合作,战绩不俗。怎奈人们多半记住了他身边的明星、大腕,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小将只是敏于行,却讷于言。他坦言:性格内向,除了熟人外不多说话。但这朵羞答答的玫瑰终究也会静悄悄地开放:2006年在不来梅世乒赛上夺得男团冠军,让他成为男乒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2007年他又获得科威特公开赛男单冠军,拿下职业生涯第一个公开赛的男单冠军。
从男双到男单,从默默无闻到世界冠军,马龙也只是用了5年而已。如今已进入伦敦奥运备战新周期,战胜奥运乒乓三国手的马龙自然拔得头筹。抚今追昔,老将渐行渐远,冥冥之中,一个新时代的大门也许正在徐徐开启。本报记者赵博
专家点评
中国乒协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段翔:小将马龙以一边倒之势连克世界三大超一流高手,这种“颠覆性”的胜利绝不仅仅只是状态好坏的问题,而是完成了在技术层面的一种超越。他的夺冠,对于乒乓球技术发展意义重大,表明中国男乒在引领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再次率先跨出一步。乒乓球最前沿的技术层次——“高技术、高集成、大速度、强转换、强均衡”,已经较好地在马龙身上得到体现。而加速这种超越的“催化体”,就是改用无机胶水的新规。与此前改用大球相同,两次规则的改变不过是在降低乒乓球运动“客体”的速度。球拍和球的速度降低,实际上反而打开了“主体”即运动员本身的运动速度空间。因此,无机胶水的使用,让原本在横拍领域技术最全面、攻防最均衡的马龙,将全部的技术潜力释放出来。反观王励勤、马琳和王皓三人,则或多或少在新规面前受到影响,优势自然也就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