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海世乒赛,王励勤以绝对实力问鼎男单傲视群雄,而他手中的“狂飚王”也正式吹响了国产球板挑战世界之巅的号角,红双喜国手狂飚系列自此之后开始狂飙突进:为王皓定制的“狂飚皓”如今依旧是横打球板的典范,而为马龙定制的“狂飚龙”更是连续两次站上了五环之巅。但不可否认的是,狂飚王是这一切荣耀的开端。对于红双喜而言,“狂飚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球板本身,它更是一座属于红双喜的里程碑。
初代狂飚王从问世到今天已经有整整18个年头,如今红双喜再次推出“狂飚王”,代表新星主力王楚钦。狂飚王名号,就交给年轻人继承吧。
红双喜 狂飚王
厚度:5.5-5.9mm
重量:80-89g
引领时代,方为王者
两代狂飚王,都诞生于暴风雨之后的宁静时代。
初代狂飚王,问世于40mm大球推行之后的第五年。在那个有机胶水横行的年代,球板不需要太多支撑力,因此纤维还过于前卫,纯木五夹依旧是绝对主流。但是,如何让五夹具备雄厚的力量感的同时,也能获得不错的刚性,对于众多厂家来说都是一道难题。
当时市面上的五夹,基本均为寇头(或林巴)+云杉+阿尤斯的结构,但是如何权衡夹层之间的厚度达到最佳的效果,红双喜其实做了不少功课。最终,红双喜决定通过加厚面材的办法来获取最直接的刚性,让寇头面材的厚度与云杉力材相当。芯材依旧是五夹板主流的阿尤斯,并采用全新的粘合剂贴合,打造出了一支拥有不错的刚性且极具力量感的五夹板,不仅完美贴合了王励勤的力量型打法,更贴合了那个时代的需求,不仅备受职业球员喜爱,在普通球迷圈中也享有极好的口碑。
后期的狂飚王2与狂飚王3均诞生于2008年“禁胶令”之后,失去了有机胶水的膨胀,纤维开始悄然起势,但哪种结构最终会成为主流,谁也不说不好。狂飚王2采用加厚大芯提升刚性,狂飚王3则采用了内置玻碳,虽然最终都没有初代狂飚王那么成功,但也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最终,40+时代的球板形成了以芳碳为主导,内置外置分割天下的势态。而以W968结构打造的狂飚龙5正是内置芳碳最突出的代表之一,并且在国手圈中拥有极高的使用占比。在红双喜为王楚钦推出专属球板之前,王楚钦就曾长期使用狂飚龙5作为自己的主力战拍。而专为他量身定制的新一代狂飚王,自然也不需要再开发新结构,以能够引领时代的狂飚龙5为蓝本就好。
所以,新一代的狂飚王虽然也叫狂飚王,但与老一代狂飚王其实没有结构上的传承,毕竟要顺应时代的需求,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不过,为了区别于老狂飚王,新狂飚王在侧面的英文标识上,初代狂飚王的“HK”(Hurricane King的缩写)变成了“HK.Q”,而这个“Q”,应该就是“钦”的首字母。
新狂飚王继承了老狂飚王的手柄拼花,但板面并未染色。
狂飚王 VS 狂飚龙
以W968结构打造的狂飚龙5于2013年问世,也是战斗了10年的经典结构了,大部分球友应该对此结构都十分熟悉:采用黄芳碳内置护芯结构,让球板在控球时拥有纯木的手感,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球板的借力和底劲优势。不过,狂飚龙是为马龙量身定制,为王楚钦量身定制的狂飚王,自然会根据王楚钦的技术特长来进行微调。
王楚钦与马龙一样都来自于北京队,在技术框架上的相似度较高,都是两面较为均衡的全面型打法。但是在绝对质量上,年轻的王楚钦相比马龙稍显欠缺,因此狂飚王相比于狂飚龙的微调之处,在于强化球板的刚性,以提升板身的回弹力。其实,红双喜很早就以“大球之道”的名义推出过狂飚龙的加硬版本狂飚龙5X,加厚大芯减薄力材,球板在刚性上的提升会十分显著,因此颇受摆速偏多的女选手的喜爱。但狂飚龙5X对于男选手来说有些刚性偏强了,毕竟男选手的发力水平要高于女选手不少,更需要球板有足够的形变效果来强化弧圈能力。
狂飚王对于狂飚龙的结构改动并不激进,动刀幅度微乎其微,大芯虽有加厚,但加厚幅度甚至达不到0.05mm(狂飚龙5为5.94mm,狂飚王为5.97mm),但在上手的感知上,会觉得比狂飚龙5快一点点——但也只是一点点,感知很微弱。在借力时,也能感觉到板身要略挺一点,相比狂飚龙5这种需要使用者自行发力的可以稍微“偷点懒”。
总体而言,狂飚王与狂飚龙在速度、控制以及底劲三方面都十分接近,感知上狂飚王速度会稍微快一点,狂飚龙底劲会稍微强一点,但已经十分接近“双胞胎”的感觉,可以无缝替换。在选购狂飚龙以及狂飚王几乎可以只根据外观来选择,值得一提的是,狂飚王为黑色手柄,在耐脏程度方面会优于浅蓝色手柄的狂飚龙。
虽然王楚钦目前还没有当年王励勤斐然的战绩,但年轻人未来可期。其实,继承了“狂飚王”名号的不仅只有王楚钦,还有让国产球板走向世界之巅的W968结构,毕竟,“狂飚王”对于红双喜而言,意义绝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