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内尔

球拍中的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0-05-14   点击:0次    
字号:
球拍是越贵越好吗?底板是越硬弹性越大吗?海绵是越厚越弹吗?……身为diyer,我们总免不了时常被类似的问题包围。这些问题,都有着一个共通的句式——越x越x?
  这种句式的大行其道,充分说明器材知识的普及还远远没有到位,不难理解,人们在对某个问题琢磨不透时,往往容易走上单向直线的思维模式。回想1997年高考前夕,老妈为了让我安心考试,狠心同意拿出数百元为我邮购平生第一只真正意义的专业球板时,我对着邮购目录一片茫然,目光最终落在了这样一行字上:“AVALOXP700
  七夹板 中国国家队使用瑞典制造460元”,尽管它的下面就是五夹的AVALOXP500,而且只要420元,但我不知怎的就认准了——七夹比五夹多两层,层数多的肯定更好,那贵出的40元让我更加坚信这种判断。一个月后,一支P700到手了,一年多后,我终于知道了,层数与品质毫无必然联系,而且P500实际上更适合自己。
  又过了几年,我对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发生了兴趣,并将之视为diy之外的第二大乐事,有时将两者连起来想想,发现某些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恰好可以用来回答上面的句式。在这儿斗胆写出来,若有经济学工作者读到这篇文字,希望不会笑一个门外汉班门弄斧。
  正态分布 严格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统计学的术语,但在经济学中也常常用到。简单但或许不够严谨的解释,就是在理想状态下,处于中间态的事物应该占大多数,而处于高端和低端的都是少数。据说中国社会就正在步入这样一种状态——中产阶级正在崛起,如果不想定义什么叫中产阶级,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能花得起数百元来置购一套乒乓装备的球迷会越来越多,对价格完全不在乎的仍然是少数,为了省钱而一张海绵用十年的也已为数不多。理解了这个概念,就不会为了增加弹性,而把海绵的硬度加到50度还嫌不够了——对大数人来说,中等硬度(比如42-47度)的范围是比较合适的,需要更软海绵的人往往是正胶、生胶、削球这样的“少数民族”,而更硬的海绵,即使具有更大的弹性,也少有人能把它“打透”,打不透,再大的弹性也白搭。其实,商家对“正态分布”掌握的最好,否则,为什么许多海绵、套胶的中硬度最易买到而更硬或更软的时有缺货呢?要知道,大多数人的需求其实是相对集中和近似的,其间微小的差异并非不可以用技术的调节来弥补。既然那么多网友都自称打法就是“拉球”(80%以上,多么集中啊),为什么还一定要苦苦追问“46度更合适还是45度更好”呢?更何况,不同的海绵,硬度的标准不一样,硬度与弹性的关系也截然不同。
  但对球拍的大小,倒似乎少有人提问“越x越x”的句式,个人猜想,大抵是由于绝大部分的球板尺寸都差不了太多,没多大可选的余地吧。可见,只要做“少数派”的成本高企,直线思维自然就没了发挥的空间。
  边际递减 在关于乒乓球市场化的讨论中,对于是不是世界冠军越多越值钱——注意,这又是一个“越x越x”的句式——有人说了,“去菜场买大白菜,买一斤是一元,买一捆还按更便宜的算呢!”(一捆多于一斤)。这位从事乒乓球商业化多年的老前辈,一句直言道出了一个真理,当你感到饥饿时,一个汉堡会吃得很香,已经吃过一个了,再吃第二个,感觉就没那么好了,再吃第三个、第四个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冠军、大白菜、汉堡并没什么不同,再多的汉堡也是汉堡,再多的世界冠军也只是世界冠军,数量不断增多,实际好处(经济学称之为“效用”)的增加却越来越有限——或者说获得效用的“加速度”越来越减低,除非来个鸡翅+汉堡、跨栏世界冠军+乒乓球世界冠军。
  少时的小球友,曾把两片海绵贴在球拍的同一面,美其名曰为了获得超强弹性。且不考虑是否违反了ITTF覆盖物不超过4mm的规则,至少是无视了边际递减的客观存在。成人当然不会像孩童那么烂漫,但可能迷信些别的东西。比如说,碳素板时髦,三碳是不是比双碳更好?四碳又比三碳更棒,那五碳、六碳呢?正是这种直线思维的方式,为某些底板提供了充分的噱头,以致两年前一度被炒到1300元——尽管它们的性能确实不错,但这种天价实在已经脱离了性能的基本面——幸好现在价格已经回落至数百元。
  说到价格与性能的关系,其实是最典型的边际递减。必须承认,总体来看,高价位的装备,品质确实会胜出低价位一些,但能说1000元的板,性能就是100元的10倍吗?一百多元的板,好像也没有那么差吧?这个价位上的国产板,品质较之几十元的最低端产品已经有了跨越式的提升,比两、三百元的进口板却差不了太多。如果不在乎品牌的“面子”(洋气)和产品的“面子”(做工),价格的涨幅甚至未必能换来性能的改善。对于进口品牌而言,400-600元的产品,就已经让他们拿出制板的真本事了,许多经典的世界冠军用板,比如AvaloXP500、YE、OC、Adolescen、Korbel等等,也都没超出这个区间。再往上走,虽然综合性能依然在上升,但加价的理由,恐怕就更多是基于商业考虑了。换个角度看,底板定价的基本规律是OFF>ALL>DEF(套胶也类似但不太明显),这也是乒乓球装备走过的发展历程,一百年前的乒坛重防轻攻,现在对主动进攻的强调却已有些过犹不及,相应的,削球板越来越少,攻击型越来越多,AC这样的ALL级经典也日渐被人们淡忘,威力更强的OFF+纤维板才是最新的宠儿,价格上也就难免“贵”攻“廉”防了。所以,一掷千金只求最贵,结果很可能是“不求最好”,因为你基本已经把可能适合你的ALL+或OFF-级产品排除在外了。
  边际递减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假设你的面前本来有3个汉堡,你满不在乎地慢悠悠啃着——反正你的正常食量是2个,但现在突然来人分食了1个,你咀嚼的速度会不会加快?若在你未及吃第2个前,又有人吃掉了它,你是否会感到不满了?对于若干种实际价值相当——也就是综合性能相当的球板,如何取舍?威力越大越好,还是控制越妙越好?当“威力+控制”一定时,你需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因为在平衡点之外,威力值(我们假定可以量化它)增加100点所带来的效用要小于失去100点控制值所损失的效用,换言之,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每个人的平衡点会有所不同,但边际递减和正态分布却不会厚此薄彼。
乒乓器材
乒乓新闻
动作图解
乒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