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内尔

乒乓球拍探秘[精品3]

发布时间:2020-05-14   点击:0次    
字号:

    影响“反胶”性能的分类因素
    1,击球“直接摩擦”或“先撞后擦”的不同反胶
    新产品虽然层出不穷,但是就“反胶”的分类来说,首先可以从反胶片表层“胶面” 的不同,将其分为中国特点的“粘性反胶”和进口特点的“快速反胶”两大类。使用中国的“粘性反胶”拉球时制造旋转能力强,新的反胶片经常可以利用它的表面“粘性”将一只乒乓球从台面粘起,并能粘在拍面上很长时间不会掉下来。“粘性反胶”虽好,但是使用寿命相对却不长,可以说越是粘性大的反胶片,想要保持它的粘性持久就越困难。因为“粘性反胶”更容易粘上环境中包括空气、球体上的尘埃,因而会很快地失去粘性。相反进口的“快速反胶”由于表面只“涩”而不“粘”,反而能较长时间保持反胶片表面的摩擦系数。只是 “快速反胶”缺少表面“粘层”的韧性保护,因此比较容易破碎,特别是边沿部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变得残缺不全。由于“粘性反胶”与“快速反胶”各有所长,不仅可以被国手分别贴在球拍的正反面用于变化击球性能,而且还被赋予不同的击球功能。一般的来说中国的“粘性反胶”适合拉下旋球和主动进攻,而进口的“快速反胶”更适合对攻对拉等快速相持技术。驾驭这两种不同特质的“反胶”球拍也需要不同的击球方式,一个世界冠军介绍说:使用中国的“粘性反胶”拉弧圈球时,可以直接使用“摩擦击球”的方式,而使用进口的“快速反胶”拉弧圈球时,则需要改采用“先撞击后摩擦”的击球方式,因为“先撞击”可以避免这种不粘的“快速反胶”在击球瞬间“打滑”,有利于提高控球手感。
    2,“反胶”颗粒的纵、横排列影响横、直拍的击球速度
    其次可以从反胶皮向内的颗粒排列不同做一番细分。记得九十年代初期,天津橡胶研究所推出一款新的反胶皮“友谊Speed-2000”,这是一款专门为世界冠军马文革设计制作的反胶片。马文革是横拍进攻型运动员,据说他使用了这款“反胶”,并且有很好的评价,但是有些直拍运动员打过这款“友谊Speed-2000”反胶后却做出不同的评价,他们认为使用这款号称“Speed-2000”的反胶击球速度并不快,甚至不如传统的729反胶。据了解这制造两种反胶的原料配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什么会得来如此不同的评价呢?对比这两个不同型号反胶内面的颗粒排列,我们可以看出:729型反胶片向内的颗粒是横行排列的,也就是说它的颗粒排列密度方向与球拍的拍柄方向垂直(见图-31横向与纵向排列的反胶颗粒),而Speed-2000型反胶片向内的颗粒是纵行拍列——颗粒排列密度方向与球拍的拍柄方向平行。从击球摩擦技术的角度分析,横握拍的人用手腕摩擦球时,球拍的空间位置与运动的动作与直拍有明显的不同。横握的球拍是在运动员手腕的“外侧上方”完成对球向前、向上、向内的摩擦动作,而直握的球拍却是在运动员手腕的“外侧下部”完成向前、向上、向内的对球摩擦动作。由于横、直拍摩擦球动作在手腕位置的上方、下方的区别,造成了反胶颗粒排列密度方向与击球方向的不同关系。横拍的球拍摩擦动作轨迹与Speed-2000反胶片向内的密度大的颗粒排列方向(纵向)近乎平行,因此大密度的纵向排列颗粒对横拍摩擦击球比其它方向具有更大的弹力速度支持作用(见图-32)。纵观国外生产的反胶片,其向内的颗粒排列方向几乎都是纵向的,也许就是因为国外选手多是横握球拍的缘故。然而729反胶片的诞生几乎主要是针对中国直拍选手量身打造的,在时隔一年之后的1973年世乒赛上,中国运动员郗恩庭使用729“反胶海绵”球拍在单打中一举夺魁,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反胶海绵”球拍的世界冠军。729反胶片向内颗粒的横向排列更适合直拍的球拍摩擦动作轨迹,因为直拍在运动员手腕外侧下方的击球摩擦运动轨迹与729反胶向内的密度大的颗粒排列方向(横向)近乎平行,因此大密度的横向排列颗粒对直拍摩擦击球会产生比其它方向更大的弹力速度支持作用。
    3,厚底皮与薄底皮“反胶”的分类
    当然决定“反胶”击球性能分类的因素除了上述“胶面粘性”不同和“颗粒排列”的不同之外,还有反胶片“底皮”(击球层)的厚薄。记得我在巴基斯坦当教练期间,当地的运动员都十分相信带有RITC(天津橡胶研究所)标志的729反胶片,认为这种729反胶片弹力大,速度快,相反认为天津橡胶二厂生产的SUPER-729反胶片弹力小,速度较慢。其实这两种反胶片都是使用相同的原料配方和工艺流程,本来不应该有如此明显的区别。究其原因:原来是一批“底皮”较薄的二等品SUPER-729反胶片流入了当地的市场,于是给人留下了这种印象。相反伊朗的运动员却十分相信SUPER-729反胶片,甚至对它做出比RITC-729反胶片更高的评价。1998年我曾经与黄金路公司合作试验新型海绵与胶皮,我们设计了厚度2.4mm的“超厚”海绵和1.5mm厚的“超薄”反胶片组合,结果我们发现这种薄“底皮”的反胶片虽然与“厚海绵”搭配出来的击球手感非常柔和,控球手感也十分出色,但是我们追求的攻击爆发弹力却表现得不足。由此可见,相同性质“反胶”其底皮的薄后对球速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厚底皮”的反胶利于进攻,而“薄底皮”的反胶有利于削球。
    4,影响“反胶”性能的其它因素
    其实影响“反胶”的击球性能的还有“颗粒直径”、“颗粒高度”和“颗粒密度”等因素,颗粒直径大会使“反胶”击球时的感觉较“硬”;颗粒直径小会使“反胶”击球时的感觉较“柔和”;颗粒较高的“反胶”可以以提高“反胶”的弹力;颗粒较矮的“反胶”可以使击球感觉变得更“稳定”;颗粒密度大的“反胶”速度较“快”;颗粒密度小的“反胶”比较“持球”。当然决定的因素还在于“反胶”的橡胶质品质,如果品质不高,那么其它的所有设计都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大颗粒的“正胶”对付弧圈球
    “正胶”之所以不能有效回击弧圈球的主要原因是:颗粒胶的摩擦系数较低。击球过程中适当摩擦来球制造必要的“上旋”是击球弧线的主要保证,所以“正胶”运动员必须掌握快攻击球瞬间“先击后擦”的击球技巧。只有先“撞击”或“弹击”来球,使“正胶”与来球保持较大的压力,才能有效地摩擦来球,避免击球“打滑”失控。“正胶”球拍在进攻普通上旋来球时只要稍加摩擦就可以有效克服对方来球的“上旋”,同时制造自己击球所需的“上旋”,从而保持稳定的击球弧线,保证击球的命中率。记得当年北京乒乓球队有个左手直拍正胶运动员王雪坤,他在1963年作为主力运动员为北京夺得男子团体全国冠军,并与同队的许大皖合作夺得男子双打全国冠军。作为当时的非国家队运动员,在高手林立的全国比赛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了。与他对过阵的运动员都反映他打过来的球有点“贼”,其实他那时候使用得“正胶”与大家的有所不同,他的球拍上贴的是一种颗粒呈“宝塔”状的12号正胶皮,由于这种正胶颗粒底部直径大,顶部直径小,颗粒顶部的触球面积较小,击球摩擦也较少,加上颗粒高度又较高,因此他的球拍攻球弹性大,脱板速度快,弧线低平,很有威胁。然而现在是弧圈球的时代,弧圈球是强烈上旋球,由于摩擦充分击球弧线明显,所以被称为“弧圈”。用“正胶”球拍回击弧圈球的初期,运动员多采用快推,快挡、快带的方法抢在来球的上升期,在其来球旋转尚未充分转起来的时候借力击球。后来当运动员想在最高点期或下降期发力进攻上旋强烈的弧圈球时就发生了困难,因为“正胶”的摩擦力不足以充分克服来球的强烈上旋,致使“正胶”在攻球瞬间不能有效制造自己击球弧线所必需的“上旋”,也就失去了对击球弧线的有效控制,用运动员的感觉语言来说就是:击球弧线往下掉,挂不住球。很显然传统的“正胶”已经不能满足弧圈时代击球的需要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更改了设计,加大了正胶颗粒的直径,缩小了颗粒之间的距离,降低了颗粒的高度,提高了“正胶”击球瞬间的摩擦系数。“友谊”牌802型大颗粒正胶片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出来的,802“正胶”的研制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正胶”击球的“摩擦”能力问题,提高了“正胶”打弧圈球的稳定性。自此“友谊-802”正胶片成为那些坚持“正胶”快攻打法人们的首选。
    2002年国际乒联又通过了“正胶”新的改革方案,规定正胶颗粒的高度应该保持在0.9-1mm,改革后的颗粒加高,击球稳定性必然受到影响,即使进一步加大颗粒的直径,也会明显改变运动员的击球感觉。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曾经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金牌大满贯得主,中国“正胶”近台快攻唯一的举旗人——刘国梁因无法适应新规定的“正胶”宣布“挂拍”从教了。
    需要“弹打击球”的生胶
    其实“生胶”由来已久,1975年第33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是日本著名的直拍近台两面攻运动员河野满,他使用的球拍覆盖物就是“生胶”。河野满是传统的直拍“正胶”两面攻选手,他最佩服的是在六十年代里曾经连续三次获得世乒赛男单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庄则栋是直拍“正胶”近台两面攻打法的创始人,在那个中日乒乓球频繁交往的年代,河野满拜庄则栋为师,学打两面攻。由于时代不同,河野满面对的对手更多的是弧圈球进攻型打法,因此他“高手起板”的击球动作与庄则栋有明显的不同。河野满的击球力量不大,为了提高球速,他练就了一身善打直线的快攻本领。由于他使用“生胶”球拍,生胶颗粒弹性大,摩擦球却不多,所以击球弧线更低平。在世乒赛上,他用“生胶”快挡技术回击对手的弧圈球,不仅回球弧线低平,而且下沉,迫使对手无法连续打出质量高的弧圈球,然后用他的近台正反手两边快攻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最终实现了他乒坛折桂的梦想。
     所谓“生胶”其实就是“软质正胶”。这是一种比传统中国“正胶”胶质更软,含橡胶量更多,弹性更明显的半透明的颗粒胶。用作乒乓球胶片的材料成分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填料、添加剂等。在胶片中加入的橡胶成分越多,胶片的弹性越大,从外观上可以感到这种胶片柔韧、且半透明。中国传统的“正胶”由于添加的“填料”较多例如:颜料粉等,所以质地较硬,不透明。所谓的“生胶”,其内在的成分因含橡胶更多与“正胶”有所不同。“生胶”由于弹性大,击球的稳定性和摩擦球的能力不如“正胶”,因此击球弧线比“正胶”低平、让人感到“下沉”。前世界冠军王涛是左手横握拍的快攻弧圈选手,他的反手使用的是大颗粒的TSP生胶,海绵厚度约1.9mm。王涛的反手击球技术非常出色,他的快拨、弹打进攻、防御不仅出手快,爆发力强,而且落点刁钻控制自如。据他的教练介绍,为了应对弧圈球,有一段时间专门为他重点解决了“生胶”击球“打滑”,弧线“下掉”的问题。王涛的反手击球用力都尽可能地透过“球心”,利用拍形角度、击球部位和击球用力的“方向”控制击球弧线(不是用摩擦控制弧线),“弹打用力”是他的主要击球用力方式。前世界冠军马文革的反手也曾经使用过一段“生胶”,他在对比“反胶”和“生胶”的击球用力区别时也说:“生胶”接弧圈球时有“兜着球”用力的感觉(拍形直立)。
    进口的“生胶”以日本TSP公司的Spectol最为出名,王涛使用的就是这种“生胶”,这种“生胶”颗粒大,具有类似“正胶”稳定控球手感,同时具有“生胶”的快速弹性。国人熟悉的日本进口“生胶”品牌还有“地球牌”(Armstrong),80年代著名的横拍近台快攻运动员滕毅,他正手使用了]这种“生胶”,反手使用“反胶”,开创了“横握直打”——横拍运动员坚持类似直拍近台快攻风格的成功先例,先后夺得过世界杯男子单打冠军,世乒赛团体冠军。
    国产的“生胶”品种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友谊-799”和“友谊-563”,前者是追求击球速度的大颗粒生胶,类似日本的TSP生胶。后者虽说也是“生胶”,但是由于颗粒略小、略高,打出去的球具有“长胶”的味道,走的是“变化”路数。
    “反旋转”的长胶
    “长胶”性能之所以不同于普通颗粒胶,主要是因为其颗粒又细又长,击球瞬间颗粒被来球压倒,所以无论击球人做何动作,被压倒的“长胶”颗粒都很难对来球产生有效的摩擦。用“长胶”击球通常是靠用力方向和击球部位来控制击球弧线的,然而由于击球瞬间被压倒的长胶颗粒并不是平均倒向四方,因此当这些倒下的颗粒弹起来时会产生与击球用力方向不一致的分力,这就造成回球弧线晃动、飘移的现象。由于使用“长胶”球拍击球不因会击球动作产生摩擦,从而造成对方来球自身携带的旋转被大部分反弹回去——使对手自己吃自己的转,因此与“长胶”做下旋球对搓时,会出现对手用“长胶”球拍搓球动作方虽然向下,但是“搓”过来的球竟变成了上旋;与“长胶”对推攻时,会出现对方向前“推”过来的球竟会变成了下旋,这就是所谓的长胶球拍击球“反旋转”的道理。早期的“长胶”球拍都不加海绵,到了70年代,为了提高长胶的击球速度,许多运动员在“长胶”下面增加了厚度0.5mm左右的薄海绵。这样“长胶”球拍击球的声音与普通球拍更接近,而且击球人更容易控制。记得当年前世界冠军梁戈亮开创了“倒拍”发球,他将两面不同覆盖物——“长胶”和“反胶”的球拍藏在身后轮番倒换,然后突然抽到身前发出转与不转的发球。由于球拍两面颜色一样,动作相同,常让接发球人无从判断、不知所措。对于这种“倒拍”变化发球,熟悉的中国运动员是靠辨颜色、听声音、看弧线、甚至选新球(不转球的商标看得清楚)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而外国运动员更多的表现只能是无奈与抱怨。这种状况促使国际乒联修改规则,直到新规则规定:球拍的两面必须为红色和黑色加以区别之后,这种变魔术般的“倒拍”发球才算走到了尽头。
    邓亚萍作为成功地使用“长胶”球拍打快攻的创始人,其实最早使用的只是红双喜的一种Z-3型号的“半长胶”,这种胶片的颗粒虽然不长,但是形状类似蘑菇——顶端粗、底端细。她反手使用这种蘑菇形“半长胶”,并且一改传统的“长胶”只能削、挡,很少进攻的习惯,主动采用近台快拨、快弹、快磕等更加积极的进攻型打法,配合她那正手连珠炮般的犀利进攻,在她第一次代表郑州队参加的全国比赛上竞连续击败七名国手一鸣惊人。后来因为Z-3胶皮颗粒形状过于怪异未被国际乒联批准,邓亚萍改用友谊-755的“硬长胶”加1mm厚的薄海绵打快攻,从此友谊-755型长胶也随着邓亚萍在国际排行榜上遥遥领先的积分而闻名天下。其实过去邓亚萍使用的755长胶比市场上的755胶质要硬,由于当时工艺的原因,生产硬质755长胶的成本要高得多,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人们已经可以从市场上买到这种进攻型的友谊-755长胶了。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国际乒联又对“长胶”的规则做了调整,规定颗粒的直径与高度比从1:1.3降低到1:1.1,新规定迫使“长胶”颗粒变短或变粗,这样一来“长胶”球拍的“反旋转”性能开始变弱,因此一些“长胶”高手也可以主动搞出些旋转变化来了,韩国削球手朱世赫在第47届世乒赛男子单打中能一举打入前三名,这与他的反手长胶球拍削球能“加转”不无关系。
打法要与底板匹配
    随着弧圈球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球拍配置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底板。正胶近台快攻时代,由于人们的击球方式事多以“撞击”为主,即使是突击下旋球也只是强调“击、擦”结合,认为过多的摩擦会影响速度。那时候的人们感觉硬一些、重一些的厚底板更好用,因为近台快攻是追求节奏速度为主的击球,后退就被认为是放弃“速度”被动挨打。那时候的训练中经常见到教练在运动员身后放一块挡板——挡住他们的退路,培养他们决战前台,死不退后的意识。当时近台快攻追求的是提高节奏速度前提下的命中率,在近台和台上抢击来球上升点和最高点,弧线对这一时段的击球并不十分重要,因此多采用向前撞击方式为主的发力击球,况且只有打出弧线低平的击球才更有杀伤力。
    较硬的底板持球时间较短,将击球作用力转化为球的自转速度的效率较低——不易摩擦球制造弧线,这些特点正好满足了近台快攻的要求;再者说近台快攻的击球用力经常要求击球者使用“合力”(俗称中等力量),也就是在借助来球反弹力的同时,加上自己的击球用力,使二者形成合力,在近台或台上迅速将来球击回。这是一种技巧性非常高的“借力打力”的击球方式,用这种方式快攻常使对手来不及获得充分的回球发力距离,同时又经常借不上来球的反弹力,以至陷于被动。因此这种方式击球需要底板在来球撞击时能产生较高的反弹效率,较硬的底板恰恰也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运动员在使用较硬的底板时可以用较小的发力在较短的距离内获得较快的回球速度;另外近台击球弧线的打出距离短,挥拍摆速要求快,因此击球的动作幅度必须比较小,必须经常采用离球距离较近的发力击球方法。为了能提高在小幅度、近距离的击球力量,运动员需要选择份量较重的底板。木质较硬的底板自然分量较重,同时加厚板身也可以提高球拍重量并使击球重心前移,那时候许多运动员将本来已经有6—7mm厚的球板背面再加上一层2mm厚的桐木,这样做提高了击球时球拍的“势能”,增加了击球的威力。即使现在已经进入了弧圈快攻时代,但是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球迷爱好者们来说,对底板的要求中仍有时代留下的痕迹。
    最近我们专卖店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球友,他自我介绍是横拍两面拉弧圈球的打法,大家按照常规为他推荐了一款适合两面弧圈球的超杰-B:板厚5.7mm、重量90g,可是过了几天后他找回来反映说:这块底板没有速度。大家检查了底板没有毛病,以前也没有听过这类的反映,心想可能他只是偶然拉一下弧圈球过渡还是打快攻多,由于商店实行的是零风险服务,只要没有污损都可以调换,于是就给他换了一块较硬的超能-B,他试了试觉得可以就拿走了。可是过了两天他又找回来反映说:这支板虽然不错,但是稍微硬了点,拉球感觉有点欠缺,能否换一块介于这支板和前一支板之间的底板?这次我请他拉几下弧圈球看看,这才发现他的弧圈球全是在近台采用借力加力的反拉、反带动作击球,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离台发力拉、冲。于是我给他推荐了超杰-A:板厚6.2mm、重量95g。结果这次他十分满意的走了。这件事给了大家一个启示:在广大球迷朋友中由于年龄不同,打球的年代背景不同、身体素质和击球的习惯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虽然大家都说掌握了一些弧圈球技术,但是选用的底板的厚薄、软硬、轻重也应该有所不同。有了这样的经验,那天一位自称是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的年青球友来店选了一支超能-A的横板,于是我们就建议他改选更轻、更薄、稍软的超能-B型,经过试打他果然感到十分满意。
    弧圈球时代的底板厚度变薄(独木板除外)、重量变轻、球感变软也决非偶然,因为击球方式的变化,摩擦和撞击融为一体,一位国家队的教练在解释前冲弧圈球与“爆冲”的区别时说:前冲的用力是“摩擦”,而爆冲的用力是“弹擦”,由此可见现代弧圈球的发展与进步。再说“弹性——弹力性能”,其实讲的是物体的“变形与恢复”,厚而硬的底板自身变形小,所以它表现出来的击球“弹性”更多的包括了海绵和球的变形与恢复。它所表现出的弹性效率应该更多的反映了来球反弹力的转化效率,不是击球作用力通过底板变形与恢复转化为球的飞进速度或自转速的效率。拉弧圈球的底板需要击球瞬间有较长的持球时间——较深的变形储能,又要有较快的形变恢复速度——至少要大于来球的回弹速度,才能兼融瞬间的摩擦与撞击的合力,所以设计合理的较薄、较软的底板由于自身弹力效率高,更加适合拉弧圈球使用。再者说弧圈球基本是完全自主发力的击球方式,击球时需要尽量克服来球反弹力造成的控球时间过短或摩擦不够充分等问题,所以拉弧圈球时,使用反弹效率过高的底板不如使用弹力效率更高的底板好打。无疑较薄、较软的底板在静态下用来掂球可能弹不了几下,但在动态的挥拍作用力下却有较好的力量转化效率,使你感觉你的拉球用力和球速成正比,然而过硬的底板在大力抽杀式的击球时反而会感到用力效率不高。九十年代初期乒协主席徐寅生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很多选手冲弧圈球时球拍的拍形角度过于前倾?可是外国的选手击球时拍面却相对直立,能很容易拉扣结合。我们也曾尝试在训练中改进,但是用较直立的拍形上手拉下旋来球还行,连续拉冲时就感到球往下掉,为了保证弧线只好增加向上发力,牺牲飞进速度;为了追求飞进速度又只好前倾球拍增加海绵胶皮在来球瞬间的持球深度。二者不可兼得,更何况在中远台单纯借助海绵胶皮的弹力远远不能产生更大速度所需的能量。后来使用了较软、较薄的底板后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拉弧圈自主发力的用力特点,加上跑动范围大,可以选择的击球时段也较多、动作幅度明显比近台快攻增大了,在快速对攻中击球使用大动作、大力量自然会选择分量轻的底板,不仅省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摆速。所以自九十年代起在欧洲已经没有多少人喜欢95g以上的底板了,现在中国球迷朋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喜欢分量轻的球板了。

上一篇:乒乓球拍探秘[精品2]

下一篇:乒乓球拍探秘[精品4]

扫码访问
乒乓器材
乒乓新闻
动作图解
乒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