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内尔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二) —— 建立万人敌的正手体系

发布时间:2020-05-14   点击:0次    
字号:
  王励勤的技术风格应该是凶狠、快速加实力——能上手的上手,防御中能转攻,相持中我先发力,千方百计地利用自身的凶、快去杀伤对方,在相持中掌握主动权,对任何打法郎不落下风。应该说,在同类打法中,他速度的比重要高于弧圈,即使到不了盖亭那么快也得跟他差不多。
 
 
  正手优于任何人
  +
反手对任何人不下风
  +
台内够用
  
  我给他提过一些具体的要求:

  正手

  优于任何人——尤其在速度力量方面,使用率不能低,杀伤率要大,整体而言正手的威胁要大。

  反手

  对任何人都不下风,不能说完全领先,但至少不下风,要有一定的防守能力,有一定的转攻能力,有一定的先发动的能力。他的技术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大阪的时候就体现得很明显,跟孔令辉决赛,开始站得太近,0比2落后了,他退后一步,反手的威力才真正发挥出来。

  台内

  因为他的身高较高,肯定打出台的球好,出台的优于台内的,上旋球优于下旋球,所以,台内练到够用就行。当然,这实现起来并不太容易,难度比正手、反手都大,因为以他这种综合水平,我们总是对他有较高的期望,习惯于拿他打出台球的命中率去衡量他的台内球,好像你后面的球有这种实力,是大学生,台内球怎么能是个小儿科呢?但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你不可能各项技术都天下第一。
  在这个框架内,再不断地丰富。
  
  设计难点
  
  设计他这样“万人敌”的高水平打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点,我们也有所预料——

  一是王励勤的身高这么高,又是打中近台为主,肯定会有些风险。因为他总在快速中进攻,虽然他本人的胆量还可以,但相对来讲还是没有刘国梁、马林“灵光”,而且他的击球速度只比他们快,不比他们慢,那王励勤怎么适应?

  二是要从身体上挖掘王励勤的潜力。我担心他以后年纪大了、胆量小了、体重增加了、身体机能下降了,会影响他技术状态的保持。所以,少年的时候必须要超前训练。当时我这种意识还不是那么深,而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他因为练得太苦,有一段时间手臂都麻了,一直麻到神经末梢,几乎完全停练了三个月,前后整个过程接近半年。我们就想让他在伤病稍微缓解的时候,加强力量训练,因为身体承受能力提高后,对伤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孩子又挺重形体美,自己也喜欢练身体,自觉性甚至高于教练对他的要求,胸大肌练得很发达,卧推能到90多甚至100公斤。正是这段意外,对他保持甚至发展自己的打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给了我一个启示。王励勤的力量大,主要是绝对力量强,这也是后天需要开发的,尤其是大球、11分、无遮挡发球实施以后,对力量的要求更高,也需要精力更集中,而体力好了精力自然更容易集中。开发力量,不完全是手臂的力量,还有腰部的力量、腿部的力量,我特别想提的是还原,身体素质加强后,还原更有力度,速度更快。原来身体训练只是防伤防病的手段,现在则是保证你技术发挥的质量。正是因为王励勤具备了这些身体条件,有些打法设计才敢去想、敢去练,否则光有想法根本无法实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原来刘国梁、孔令辉卧推50公斤能举,60公斤“咬牙切齿”,队里很多人不太重视身体训练,而现在马林、刘国正60公斤根本没问题,能举近90公斤。

  三是衔接。近台与中台的关系,动作大与小的关系,整个打法凶与稳的关系,长与短的关系,轻与重的关系……这些衔接转换,作为一米八的王励勤,要“干一米六的活”,怎样实现有机的结合?怎样发挥他的优势,不减弱他的速度,形成他的特点?这是比较难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举国体制的优势。王励勤的先天条件的确很好,但开始输球很多,如果像外国选手那样自生自灭,教练水平不高,全看自身天赋,或者有成绩乒协才给投入,没成绩就不投入,结果就难以想象了。而在中国的体制下,王励勤得到的是持续的投入,有大量的比赛机会,有一阵全年公开赛几乎站站参加,包括王皓,可能一年当中参加8站,7站失败了第8站才成功……这也是一种成功的经验,对于看中的人不遗余力地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去投资,对能成大气的运动员更需如此。
  
  正手体系
  
  培养高层次选手,在设计、训练的过程中,要讲体系,讲系统。以正手为例,不是单讲正手进攻或者正手技术,而要讲正手系统——台内挑打、台内控制、打上旋球、打下旋球、主动进攻、快速相持、相持转攻、积极防御……这是一个系统。反手也是一个系统。正反手结合,又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前三板里面,也是一个系统。认识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高度,运动员通过前期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个人发展的趋势已经露出了萌芽,那么怎样发现、归纳、综合? 主体:力量、速度、旋转 正手体系里面,主体是什么?对王励勤来说,力量、速度、旋转是最重要的。落点属于变化的范畴,弧线与准确性相关,准确性在任何时候、对任何打法都是要保证的,不然就是无本之木了,所以这些都不用多谈,真正的主体还是力量、速度、旋转。

  我当时考虑,每个人的打法主体要以他的个人条件为前提。像阎森、王涛,我就着重于培养他们的摩擦,尤其是王涛,正手拉板加转弧圈当时可以号称天下第一转,正手反带的时候旋转也特别强。但王励勤不一样,如果他摩擦过多,旋转是强了,可速度也慢了,身高带来的速度力量优势就会减弱,更何况他手上的摩擦感觉并不是太好,所以,主体还是速度力量。这样,他打出台球、上旋球较好,台内第一板争抢的旋转就弱一点,我当时也权衡了这种利弊,觉得还是先把力量和速度这个主体确定下来,在这个框架内再不断丰富,丰富到哪儿算哪儿。
  
  解放大臂
  
  宏观上确定了打法主体之后,在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这个微观层面里也要力争统一。速度与动作大小是有一定矛盾的,要求速度快一般动作就小,动作小了力量又会受到影响,怎样才能把速度和力量统一起来?我就考虑,利用他重心交换比较快,在申老师那里基础打得比较好,充分利用重心去还原,去发力。在此基础上,他还有一个突破——解放大臂:借助重心发力,很多人都有体会,但说到借助大臂,大家往往谈虎色变,似乎一用大臂,还原就慢了,动作就慢了,其实不是,如果把重心利用好了,用重心带动大臂,也就释放了大臂活动的空间,大臂的绝对力量虽然不是太大,但你能用上的力量比较大。前臂、手腕辅助发力,大家都在做,谈得也比较多,而解放大臂是王励勤比较突出的。
  
  上升晚期击球
  
  正手进攻,要尽量迎前,这已是共识,但很多书里讲最高点击球,而我更提倡上升晚期。因为在这个击球点,来球的旋转没完全出来,借力最容易,动作最稳定,杀伤力最大。很多优秀选手打到最“兴”的时候,都觉得是球一跳起来就打,其实击球点并没有低于球网,只是相对靠前,而这个点绝大多数都是来球的上升期,尤其是;中下旋球的时候。
  
  步法高标准
  
  王励勤的打法以中近台为主,正手使用量比较大,还要解决好中近台与近台的关系,所以对他的步法要求高——对下旋球,侧身抢攻不是问题;对很快的上旋球,比如人家拉弧圈到他中间或者偏一点反手,他要能拧腰侧身强攻;或者人家快速变他的正手,他在跑动中要有一定的杀伤能力,扑完正手回来还能发力,边跑边转动重心。我甚至认为,能强攻的运动员才是最有威胁的。为此,训练方法上可谓挖空心思,超强要求,即使练的这种球在比赛中用得不多,11分里面一局用一两个已经了不得,可能只赢一两分,但你打不了我能打,从整个技术环节上给对方的精神压力就非常非常大。
  
  快速衔接
  
  在王励勤的整个系统里,并不全是大动作的发力,也有快速的衔接——快冲、快带、防中反带,包括发大力后的快速还原,对方快压后近台的积极保护——籍此解决动作大与小的关系,发力与借力的关系。在这个环节里,王励勤借鉴了王涛的成功经验——把中国的直板近台快攻、连续进攻糅和到横板的近台快带里,王涛可说是第一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积极”两个字,相持中积极,效果肯定不一样,防御中不积极,就造成“抬”球。所以,我也很注意培养王励勤这种积极的意识,现在回头来看,还是非常有效的。

  总体而言,王励勤的训练就是以正手为核心,而正手体系又以快为基础。这其中也有些技术细节,借鉴了中国快攻的精髓,比如最高点与上升点的关系,对上旋球与下旋球的击球部位的区别,打上旋时的高手与打下旋时的低手,主动发力与相持防御……最终目的,都是在整个正手体系里充分发挥他的潜能。

                                                             《乒乓世界》 作者:李晓东

乒乓器材
乒乓新闻
动作图解
乒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