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选手正手弧圈球发力解析

发布时间:2020-05-14

  如果想练习协调发力的话,首先要做的是身体重心协调移动,才能作到协调发力,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正手走动中弧圈球的静止动作:
一般的弧圈球准备姿势:双脚的连线(即正手弧圈球准备时的身体角度)与端线成45度角
(引拍后的角度要更大,出球时的动作会更小,这个角度只是利于移动中连续拉弧圈球,也可以随个人特点而定),左脚方向基本也与端线成45度,身体和手臂自然放松,重心在两腿中间,上体的投影与两脚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身体投影为A点、右脚为B点、左脚为C点,角度一般为120度),脚踝、膝盖、腰部、背部、肩部、颈部都不能有僵硬的感觉。
    一般发力动作:
    引拍:随着重心移向右脚(A点移到B点,右脚的脚外侧着力,左脚的脚掌内侧着地,重心移到右脚的程度是左脚抬起而不让自己摔倒),同时手臂引拍(范围在右膝到髋关节之间,随个人身高而定),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背肩,不能递肩,手臂不要太直(保证肘部的放松和前臂能做到鞭打的感觉);并在引拍的同时收腹(尤其是右腹部,对以后的展腹发力有重要作用)。
  迎球:迎球最重要的思想是:心动才能行动。(如果这个球已经撞到拍子上了才想着用弧圈球,我想那就免了吧,不如换个方法回球)
  当意识上已经作到迎球时,重心开始从右脚移向击球点(身体迎球),具体的动作是右脚的着力点由脚外侧漫漫地转移到前脚掌内侧,这时左脚也由原来的前脚掌内侧虚踏在地上在同一时间范围内逐渐的变为整个前脚掌着地,但仍不吃力。双脚在这时均以前脚掌为轴,开始逐渐转动脚踝、膝关节、髋关节、展腹、“送肩”--由为重要--带动手臂,肘部吃力--保证对球的发力鞭打,前臂和手腕要有迎球的意识并由上臂的带动相对于上臂略向前转动,目的是保证充分的摩擦球。
  击球:当重心转移至来球到右腹前时(这个虚感的击球点对于击球来说非常重要),加速各个关节的转动,同时保证右大腿支撑身体重心的发力(制造弧线和速度的重要力量),左脚也逐渐由前脚掌着地变为全脚掌着地,此时左脚也由原来的45度转移到脚尖正对球台。身体继续转移,肩部凝力,前臂也由重心的带动和迎球的意识与上臂的角度变小了,当身体因腰部的转移转平行于球台时,此时球在身体的正右侧--这就是最大力的发力点,也是身体和手臂、手腕应该发最大力的时候,双腿的发力已经趋近结束,但仍然绷紧。
  出球:继续发力收前臂,发力转手腕,展腹,蹬地,向前发力,身体保持前倾,收腹,绷住腰,送球,球出手后身体放松,准备下一板。

扫一扫访问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