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乒乓球速度、力量、旋转这个动力元素如何具体体现到手上的功夫细节来讲,应该最先的力量是来源于脚蹬转后以腰控臂,大臂带小臂,小臂带手腕协调发力才能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
但是实战中不可能每球都能如此顺当地给你这样拉出均衡的弧圈球来,要根据来球的不同位置有所侧重地发挥手上的功夫,因此本教练大胆地提出前臂是管速度,大臂是管力量,手腕才是管旋转(摩擦)的。
我们先来看看反手比较容易理解,以前的快拨手腕不是去摩擦,而是压向右方(拨)属控制版型不让球出界(撞击),主要还是靠前臂,强调的是快;而现代的反手弧圈球是握拍较前倾强调手腕的充分转动摩擦即拍由横握状到竖握状,这当然是在前臂的带动下,前臂也在大臂的带动下同步进行的。这样拉出来的球是速度、旋转、力量均衡的弧圈球,比快拨多了旋转的成分。
我们再看看正手,由于正手的手腕不如反手的手腕转动自如,我们从台内拧拉就能发现正手是不如反手的,这是因为正手握拍方式的影响和限制,无论正手用什么样的台内技术(如正手挑、拧),其手腕儿都没有反手那么灵活,所以在正手位也无法使用正手做出类似于反手“拧拉”这样的技术动作。
加之正手拉球的动作较大,如果像反手那样刻意去转动手腕就只有旋转没有了速度和力量了,因为从大动作到小动作是不好控制的,如果让大动作去迁就小动作就必然令你的收小臂无法流畅完成(到了接触球的刹那间你还要留意转手腕)收小臂就脱节了。
相反从小动作(手腕强调摩擦)到大动作(顺势伸直前臂)是可以控制的,反手弧圈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反手拉弧圈是与正手有区别的,实际上正手从预备动作的转腰引拍到蹬转收的过程已经完成了手腕的转动,想想看,你的拍从横握状(击球前)到竖状(击球后)板形虽保持不变(大约45°),但横竖状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看似是前臂收的结果(旋转靠前臂的错误就在此),实质是手腕在自然的转动(当然此时前臂同时在收)。旋转实际上不是前臂产生的结果,而是手腕,前臂的功劳只是速度。
由于前臂是与大臂相连的,可以说大臂实际上也参与了挥拍过程,因此乒乓球速度、力量、旋转这个动力元素就体现到手上的大臂、前臂、手腕手指功夫再传递到拍子使打出的球是均衡高质量的。
综上所述,大臂、前臂、手腕这几个环节联动是一刹那间完成的,所以感觉不到正手手腕的动作是很正常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以为旋转是由前臂产生的,实质正手手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手腕的转动,因此旋转的产生结论就是手腕。
在训练实践工作中,三个部位即大臂、小臂、手腕与力量、速度、旋转是根据不同的位置来进行区分的,只有主次之分而无绝对界限。
之所以要细分出大臂管力量、小臂管速度、手腕管旋转,是因为手腕、前臂、大臂是不可分割,是相连的,但大小臂和手腕是可以有所侧重的分工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区分开来有利于教学与训练,不会那么抽象。其实这样的细分是有科学实践根据的,打中远台是不是以大臂的力量为主啊?
当然也有一定的速度,因此以小臂为辅,旋转也有一点,这样手腕的比例就很小,所以少一点大臂的力都不行,容易下网;同理打近台是不是以前臂为主啊?不收前臂有速度吗?只有来自大臂的力和手腕很少的摩擦力;打台内球是不是以手腕的摩擦为主啊?小臂伸直的目的就是辅助一下手腕拧球时产生一些速度而已,大臂产生的力量极少。
所以打球时要根据球所在的位置有所侧重地使用手的不同部位去发挥,才能打出威力来。甩大臂也能产生速度和旋转,但主要还是以力量为主;收前臂也能产生力量和旋转,但主要还是以速度为主;同理,用手腕也能产生力量和速度,但主要还是以旋转为主。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就是:大臂管力量、小臂管速度、手腕管旋转,三者各自有它们的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