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胶 想说爱你不容易
李晓东
你适合用生胶吗?
爆发力
从学名上讲,横板一面反胶一面生胶这种打法叫横板快攻结合弧圈,而两面反胶叫弧圈结合快攻,两者在名称上只是把“快攻”与“弧圈”对调了一下,但内在含义却大有不同,尤其近台速度要比两面反胶快。
以往像滕毅、王燕生这样的横板生胶名将,打反胶时都显得相持能力还可以,但是进攻能力偏弱,跑动范围较小,特别是绝对力量(能发出的最大力量)稍逊,因而用反胶感觉比较吃力,但爆发力集中,也就是瞬时发力好,所以改用生胶后更容易发挥自身的强项。
变化能力
概括地看,两面反胶击球基本就是一种旋转,一个节奏,而生胶则不然。
比如王涛,他用的球拍有几个之最——Avalox P700底板可算是当时世界上最硬的型号之一,反手的生胶海绵差不多是世界上最软的,正手的海绵则是最硬的,再贴上海的红双喜反胶,两面出球的性质差异特别大,反手发力过来的球很快很沉,正手拉球却特别转,而且拉出来的球弧线较低,我们叫“发贼”,不像国外套胶出球那么正。
动作规范
胆量大的人适合打生胶,但并不是所有胆量大的人都能打好生胶。如果动作太硬,身体协调性不佳,或许还是用两面反胶更合适。在比较快速的情况下,用反胶即使动作差点也可以把球摩擦过去,“一摩能遮几丑”,但是生胶不一样,动作必须自然,手形注重规范。
比如饶静文,当时我为什么给她提出来改生胶?一个竞争对手太多,用反胶她在里面又不是出类拔萃的,再就是看中她反手击球的手形,压得不是太狠,这就有利于弹击,不容易打滑。要是小孩子反手摩擦太多、板形压得太狠,或者有点像正手单面攻,那用生胶还有什么意义?
个高未必好
我个人认为,用生胶的选手,身高最好适中些,因为他属于快攻打法,需要有一些低球突击或者抢冲,如果你重心偏高,拉弧圈时有摩擦无所谓,但突击时无论从你的视觉还是击球的感觉上,用生胶可能都不是太适合,像王涛、邓亚萍、刘国梁……都不算人高马大型的。
生胶的两大难题
接弧圈容易打滑?
一打滑就会下网,即使像王会元、施之皓这样已经打到很高水平的横板生胶选手,尽管对欧洲强手的整体胜率高,但从单打上看,比赛中关键时刻这个问题解决得还是不够彻底。
王涛的解决之道
很多人反手击球时,无论来球性质如何,都常常有一个摩擦的动作,而王涛基本就不摩擦,以撞击为主,板形亮一点。接弧圈无非两大要素——
击球时间固定:
借力的点基本与球网等高,发力的点约在一个半网高,因为来球在上升期时,旋转没有完全出来,你可以借上对方的力,利用对方的旋转。
把握用力方向:
身体含着的劲,肉眼是看不到的,但却至关重要。有些人球板都快压到180度了,那没法接弧圈,只能是个个打滑。
通常所谓“平球”,我们指的是旋转不强的球,对此几乎所有的横板选手都能发力,这属于基本功,但面对弧圈球时,不少人就抬、就架,而王涛呢?遇到最高质量的弧圈球,他会“飘”一板,与他的快能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并且回球下沉的质量高、运行轨迹比较飘;对于中等或中上旋转强度、弧线稍微高点的球他都可以打,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了,别人往往只能防。
更进一步地,有的选手几乎全是消极防御,但王涛是一种积极防御,能够合上来球之力,以借力为主,借力中发力,出手集中,不是“散”的,虽然自身发力不多,但是出球的速度、力量与主动发力差不多,显示出良好的技巧,这就是反手的高级之处。
正反手顾此失彼?
两面反胶的选手,可以在中台迂回,拉加转、打防御,攻守较为自如。而横板生胶打法一旦退到中台,正手问题不大,但是反手的生胶就很难施展,基本只能放弃抵抗了。
这种打法的选手,往往反手比较强,都拼命想把生胶的特性打出来,站位就比较近,反手发力比较多,快速球比较多,击球点比较前。很多选手正手的击球动作幅度大,正手站位相对*后,反手击球点特别前,正手击球点特别后,这就形成了矛盾。
王涛的解决之道
他比较成功地两个点结合到了一块,反手前,正手稍后,我看最多也就差个50公分左右,这样正反手摆速以及技术结构的合理性就可以统一起来。近台快带并不是王涛发明的,在他之前也有,但真正将之发展为一项技术系统和主要得分手段的,王涛还是走在了前面,把近台快攻的速度和意识通过弧圈球反映出来,快攻能在近台强打,转攻在近台还能反拉。
[链接]横板生胶生存现状·国家男队
唐鹏——
我带过他几次比赛,他打得好的场次真是非常好,去年亚洲锦标赛,那是庄智渊势头正猛的时候,唐鹏赢了,对柳承敏以前他也没赢过,那次也拿下了。我个人觉得,他的打法应该还算可以,关键在于提高稳定性。
他的进攻能力,从某种意义看强于王涛,力量大,尽管个子高但是很能跑,进攻时正手击球的旋转没王涛那么强烈,但速度力量还不错。他的发球抢攻打出来很漂亮,但是搏杀性质太重,接发球时搏杀成分也偏大,这就会令大赛中的稳定性打折扣,再者相持能力不突出,相持转攻完全是在搏杀,积极防御也平平无奇。
临场比赛,你攻人家再积极主动也只有50%~60%的成功率,通常能有55%可能就算顶到头了,若是对方水平高,还可能同你输赢各半,要是控制不好,前三板至少会赔掉一半,相持防御也连带着要吃亏。
最好的打法,就是我进攻人家能打死,人家进攻我有的球我能防过去,唐鹏现在却是人家攻他时他防不过去,他攻人家若再有一些失误……
相比之下,王涛的技术运用还是比较合理的,该发力的球发力,该借力中发力的球借力中发力,整体上技巧性强,因而既保证了杀伤力又有不错的相持能力。为什么称王涛为速度实力变化型?他有实力。唐鹏不妨叫力量凶狠型,我也跟他说过,怎样加强技术的全面性,很大程度上要凶中求稳。
他发展的方向与王涛不太一样,王涛实力比较足,当年可以在凶狠上更进一步,相反唐鹏就需要在变化与实力方面下功夫。
唐鹏:2003年亚洲锦标赛团体冠军、单打亚军、男双及混双前四名
解析王涛模式
刘国梁开玩笑,形容王涛,也就是“反手弹一下、撅着屁股拉一下、反手压一下、正手滑一下”,就这么几个球,但是你很难破他。我们未见得要全学王涛,但是看看他的成功之道,对横板生胶打法今后的发展或许有所借鉴。
近台小动作
我称王涛为速度实力变化型,速度你没胆量不行,实力你没来回不行,变化你没灵气不行。他身高一米六略矮,脚下虽然能跑,但也并非他的长项,可到了赛场上,对手真要打他的正手空档,绝大多数人打不透。其实他的正手原本也不是很好,早期比赛中金择洙老推他的正手,虽然他的动作还算比较快,但是来球力量很重,他动作稍微大一点就来不及。
设计打法和制订训练计划,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自己比较擅长的东西。王涛速度较快,站位较近,所以后来就建立近台小动作的技术,正手快速回球时能借力,能集中摩擦,拉出的球速度很快且旋转很强,还有斜直线的变化,这种球介于反拉和快带之间,包括现在的王励勤、马林都有。
对王涛来说,如果用比较大的动作幅度去主动进攻,练得多了实战效果未必好。王涛练习中跑动少,反手能突击,突击不了就用正手拉一板加转球,他的海绵很硬、胶皮很黏,出球旋转很强、弧线很低,迫使对方回球失误增多,就算不失误对方也陷入麻烦,王涛第二板的衔接再跟上……整体技术组合比较严谨合理。
实用步法
有的人比赛中跑得惊天动地,而王涛,我发明的名词叫“实用步法”。你让他专门跑,好像与很多人相比都不算快,但实战中你又感觉他的步法并不差,因为他的击球质量较高、落点控制较严密,对方的回球就有了一定规律,他依据这些规律有备而动。
步法中有碎步调整——起动中便于微调一下重心,就能把后面的步法都连接起来。
可能左右步法大家都掌握得不错,难点在于中路让位和前后步法,这点王涛调节得较好,有人说他“站死了”,其实站死了是没法打球的,尤其生胶的击球点差一点都不行——上升晚期接弧圈,发力的点或不发力的点,包括正反手的结合,都有赖于碎步调整。此外,预动好,做动作就比较从容、协调、紧凑,不会露出疲于奔命的狼狈相。
左手之利
也有人说,王涛这种打法里,左手占些便宜。对此我并不完全同意,但客观地说,他对右手的确更占优势。一般选手都是反手强正手弱,作为左手握拍者,王涛先天就是先调动对方正手,比较有利于战术的发动。
而在面对左手选手时就有点问题,比如他就跟盖亭不好打,盖亭侧身特别快,单面攻不讲理,左手握拍者对付他最好的办法是反手能打直线——盖亭老想侧身,你就变他直线。但王涛反手变直线少,即使变了质量不够高,盖亭跑得又快,所以他与盖亭总是互有胜负,显不出太多优势。
作为左手选手,从技术细节看,反手突击和反手相持中,直线的意识要加强,直线不仅仅对左(右)手管用,但是对左手管大用。包括低球突击,若全是打斜线,对方可以给你一个长球,退后半步等着,但如果你能打直线,哪怕力量小一点,也能达到声东击西、扰乱对方注意力的效果,令对方“站不住”。
王涛 :
1992年奥运会男双金牌
1993年男子世界杯亚军
1993年世乒赛男双、混双冠军&团体亚军
1995年世乒赛男双、混双、团体冠军&男单前四
1996年奥运会男单、男双银牌
横板生胶生存现状·国家女队
国家女二队目前仅有两名横板生胶选手,且成绩不算突出,女一队则人数稍多,她们分别是曹臻、姜华君和饶静文,三人各有所长:
曹臻
反手出球比较沉,相持尤其反手相持能力较强,正手则相对偏弱。她是三个人中年龄最小的,有潜力。但我觉得她最大的问题在于正手还是没解决好,杀伤力有待提高,毕竟打到最后不能仅凭生胶的特性去赢球。
曹臻:
2003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3年世界青年锦标赛女团冠军、女单前四、混双亚军
姜华君
目前她的技术质量可能是三人中最高的,练习生胶的时间较长,对生胶的理解深些,但一到见血的时候,利害关系一出来,就容易望而生畏,出手犹豫,显得患得患失。
姜华君:
2002年韩国公开赛单女亚军
2002年埃及公开赛女双冠军、女单前四
2003年亚洲杯单打亚军
饶静文
与姜华君球路相似,但由于是半路出家从两面反胶改的,对生胶的理解还需深化,不过目前也接近姜华君的程度了。她的心理素质较好,正手不错,打反胶的时候感觉球慢,现在打生胶速度上来了,原来不太动脑筋,最近看有所进步。发展空间比较大,也十分爱球,训练态度认真,技术钻研用心,在朝着好的方向走。
饶静文:
2003年全国锦标赛团体第四
2003年城运会单打、双打冠军
前段时间打内部比赛,六个重点选手不在,姜华君第二,饶静文第三,曹臻第五,因此在队里还有一席之地。
姜华君、饶静文都属于大刀阔斧型,力量在女孩子中比较超群,打球意识方面,开玩笑地说,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对方发力她还发力,以力对力。对于强旋转的弧圈球,以巧打力也许更好,关于这点她们凶得过了点,但是从宏观看,她们的技术质量非常高,杀伤力大,进攻、相持也颇具威胁性。
如果在防御的力量调节上,不过于偏重威胁性,而是能把凶狠与相对的稳健或者说与必备的实力协调得更好,在技术细节上再精雕细刻些,她们的水平还会更上层楼。
拿王涛来说,他每板球的目的性明确,击球的质量、落点与下一板衔接紧密,整个打法环环相扣,而不是一种搏杀。
生胶路在何方?
两关仍难渡
现有的横板生胶选手,我认为绝大多数人依旧是前述的两个难题没解决好。
女的饶静文、曹臻,尽管很年轻,没有太多大赛成绩,但是目前的水平在队内尚可立足,男的就比较困难,包括青少年集训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刘国梁打直板正胶,能把直板快攻的味道打出来,第一快,第二攻,第三变化多,而生胶的特点现在很多选手打不出来。
有的少年选手,整体水平应该算很高,但是过分倚重正手,看着像单面攻,正手有一定威胁和变化,但反手站不住,主动进攻还能打两下,相持就不行了。有的人反手还可以,但正反手结合得不好。
有的人快攻可以,但是一接弧圈球漏洞就出来了。现在还是最怕弧线略高的慢弧圈,一是容易打滑,二是击球点过晚,容易出界,但这比打滑已经前进一步了。
现在都是原本用两面反胶,或者速度太慢,或者正手差反手好的选手,就让其改生胶了,但我觉得练生胶的人其实选材应该更严格。
当然,如今的横板生胶也有进步之处,比如对反手底线大角的球,现在都可以拿生胶拉一板甚至拉冲一板,包括唐鹏和女队的姜华君都能做到。
微观因人而异
宏观地看,可以说横板生胶重在实力、速度、变化,但是在微观层面上,各人偏重的东西会有所不同:小球好可能摆短多点,长球好可能发长球、劈长多,反手好则反手开路的比例更大些,若正手好可以稍微多侧点身。
以王涛为例,他的台内挑打能力一般,我就让他练一板加转劈长,劈出去特别转,某次比赛遭遇当时世界排名第20多位的格鲁济奇(南斯拉夫),21分的两局球,劈长加搓球就赢了18分,对方从没见过这么转的搓球,这说明王涛的特点确实比较突出。
超前设计打法
我感觉对女选手而言不必刻意设计,因为女子乒乓球的水平,我个人的观点,落后男子至少10年。
但男选手打横板生胶则不然,一定要超前,在我看来,目前能见到的最先进的范本还是王涛,但在他的基础上,小孩子训练时咱们能不能设计得再先进点?比如接发球,王涛全是搓、劈长多一点,今后能不能挑打多一点?又如他相持能力强点,今后主动进攻能力是否能更好?
作为横板生胶选手,不能为了正手退台而影响反手的速度,也不能仅仅顾着反手的快而影响正手的发力,这是个前提。
在此前提下,你在某一段中突出什么?一种是基本功的训练,一种是套路或者说简单战术的训练,比如王涛,调动正手打反手,拉加转球然后快速冲你一个,反手压直线然后等着正手带你一个……这些都是他的套路。
包括早期的王会元,反手劈一板、快挡一板到对方正手大角,接着就是一板直线,最后等在正手一个斜线,程咬金三板斧,但是三板斧质量高,几乎对所有人都有效。
横板生胶打法目前的确面临困境,但主要问题也就限于前三板上手手段少、接弧圈欠稳定等几个环节中,并不像直板正胶的处境那么艰难,从理论上说,如果打法设计得好,还是有相当生命力的。
特别是在女子乒坛中,应该更容易点,因为女选手的旋转比男选手稍弱些,普通旋转的发力、相持和转攻都不会给生胶造成过大的压力。男子里面横板生胶要想出头,确实相对困难些,球感要更好些、基本攻要更扎实、理解要更深些。
我们也盼着,最好男选手里面出一个,这样让这种打法有点说服力,要是总没有人打出来,基层就没人愿意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