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励勤以前发挥不够稳定,引发了一些对他心理素质的质疑,但在我个人看来,他不是心理的不稳定,而是有时技术使用不当导致的状态混乱。对他来说,关键是如何增强对战局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些东西看似是虚的概念,其实都得借助实的训练去解决。
一是技术动作,要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不发力再紧跟发力,或者先发力一板再连续发力,相应地,站位要先近后远。以前带王涛的时候,我教这些并不吃力,因为王涛的身高不像王励勤这么高,动作转换的幅度不大,所以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王励勤就不一样了,他的力臂长,练起来更花工夫。二是意识上的先防、先控制再转攻,或者说主动防守、快速衔接,几乎是每天一个多小时,常年坚持,我觉得他现在能力是练到了,但意识还没完全吃透,这是至今为止困扰他的最大问题。
与此同时,在王励勤的技术体系里,他还有三种衔接需要解决:
落点衔接
王励勤的判断能力一般,那么他在快速来回中怎么实现自己的战术意图?举个例子,当年有位日本的单打冠军叫河野满,他是直板,反手不如庄则栋,但是特别爱侧身,侧完身还能扑正手,扑完正手还能再侧身,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球路特别清楚,他不会打下旋球,上旋球打起来都是直线,又急又快又不重,第二下肯定用正手再“捂”你板直线,也是又快又直也不重,这两板球一使出来,就给你把角度撑得很开,第三下你不得不回他反手,所以他闭着眼睛就敢侧身,形成了一种套路。我给王励勤的落点衔接也编成了很多技术套路——反手撕大角、撕完大角侧身、憋住反手变正手、变完正手带直线、带完直线左半台主动进攻……这些套路要如愿以偿,必须有技术质量作为保证,那么我就在训练中反复地练他常用的套路。这样,只要他在比赛中技术质量比较高,把常用的既定战术发挥出来就行,当然,这种战术要能适应任何打法。
节奏调节
大家可能会说:节奏?王励勤就一个快字!但其实他还是有自己独特之处的,因为他面对各种打法、各种节奏,都要适应对方,还要能打出自己的节奏——敌快我要快,敌慢我稍慢一点,但还是要比敌快一点……刘国梁、马林们可以敌重我轻、敌重我重,或者打点反心理的东西,可以做很多文章,但王励勤不行,他只用一种方法,做文章的空间小,所以节奏的调节对他也是一种考验,他需要在训练中不断地变化节奏、变化力量、变换对手。经过大家的努力,王励勤现在对“点”(找准自己节奏)的能力比原来强不少了,虽然偶尔还输些不该输的球,但比刚出道的时候已经改善了许多。随着对“点”能力的加强,他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为人体对力量和速度的适应是有极限的,而对节奏的适应和调节几乎是没有极限的。
化险为夷
王励勤具有超强的能力,大家在同他对阵时,如果循规蹈矩,该攻就攻,该搓就搓,用自己习惯的速度力量节奏去打,很难战胜他,因为他的实力放在那儿,你打不过他。正因为如此,在我们设计王励勤的打法时,就预料到他以后遭遇的对手,肯定会采取“四超”——超凶(狠)、超快(速)、超(旋)转、超变(化)的方式,打破常规,置之死地而后生。甚至,不惜前几板“乱”变、“乱”失误,先打乱他,再寻得机会,刘国梁就赢在这里。又比如马林,当初他和王励勤都处于在队里创业的阶段,两人争三号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假设他打王励勤有五招,先用第一招,王励勤适应了,他再用第二招,再适应了,再出第三招……等五招挨个使遍了,照说王励勤该全能适应了吧,结果马林再把顺序变变,王励勤又不适应了。后来我告诉王励勤,马林不可能用出第六招、第七招来,否则他就不是马林,而是王林、张林了。马林很聪明,看王励勤想变正手,就先等在那里找机会发力拉几板直线,王励勤就不敢去正手了,我得告诉他,马林这个是“假”的,你下回丢了也别怕,坚决变正手。又比如给反手,马林挤一下,王励勤拉漏了,我得叮嘱他往前站……反反复复地,马林就在某个环节上拼命地打乱王励勤,让他形不成自己的套路。要不然我为什么佩服马林呢?我原来带王涛时,教学方法就是攻关——在某个单项上把这项特别强的人攻破,如果所有的单项强手你都能攻破,你就能成为世界冠军。可是,让王励勤攻马林真难,你有矛他马上有盾,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段时间挺开心的,特别过瘾,在健康的竞争中,两人都得到了发展。
考虑到对手的“四超”,王励勤就必须掌握一些“解扣”的简化手段,来完成化险为夷的衔接。比方说他与阎森配双打时,阎森的发球轮,王励勤抢攻,其实优势很大,但轮到王励勤接发球时,“吃”得较多,能打平衡就不错了。那么,对于下旋球你就先搓,上旋球你就先挑,等你下旋习惯搓了,上旋习惯挑了,再来试点反心理,下旋挑两个,这时出手的感觉、自信都会好很多。你不能上来对下旋就挑,对上旋你去搓,那就把局面搞得复杂了。
技术之外的部分,王励勤也有需要改善之处,这主要与他的性格特质有关。
兴奋与稳定
王励勤很要球,但是个性比较内向,比较抑制自己。所以,我要求他外在要兴奋,向当年的蔡振华学习。但他兴奋的时候往往缺少理性,理性起来又容易“发蔫”,比如我告诉他,对方的技术特点、临场表现都会给你一些“信号”,你凭借这个去想球、去逻辑推理、一个球一算……可他说,“我一算这个就发蒙了,脑子好像清楚了,但是蔫了,兴奋不起来了。”所以,如何做到兴奋的同时保持理性,保持控制能力,对他而言是个不小的矛盾。在我的设想中,他最终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兴奋得自然,像有的体校小孩子,也被教练要求在场上喊出来,可内心其实没有那种欲望,只是为了满足教练要求而喊,就不自然了。
思维方式
王励勤对事业很执着,这是好事,但他的思维方式有时候偏于固执、简单——比方说,赛前本来计划得挺好,最终要以长为主,结果他上场摆短赢了两局,于是就从头摆到尾,再输三局。这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帐,他到现在也没完全算清楚。为此,我给他出过一些题目,我俩同时做,做完之后对答案讨论,其中一个问题是,“观察对方还是以我为主?”我要求他,观察到对方给你的“信号”了,再以我为主,有的放矢地以我为主。我说,刘国梁、孔令辉这方面做得好,那你能不能请他们吃饭,跟他们聊聊,向他们请教他们是怎么做的?要形成一种琢磨人的好习惯,你看看这个事情马林怎么处理,那个事情刘国梁怎么处理……到了赛场上,每个人的技术打法不完全一样,但有些东西是共同的,平常就要学会观察别人。
再比如赛前的心理平衡,他有种不拿大满贯死不暝目的感觉,给自己定位太高,那次荷兰世乒赛,他上场前对我说,“打世界第二就是失败”——这样对自己要求过高,心理不平衡,容易造成不扎实。而刘国梁就处理得好,他说“我先把前面几关过了,力争打到前8再说。进入前8的技术状态都是最好的,都打‘兴’了,那就看运气、看发挥了。”你真正要追求的,应该是比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意思,对你而言是一种享受。当初滕义三进三出国家队,他说:“让我出国家队都行,别让我停比赛”。为什么?他说:“比赛是跟人斗心计,我能千方百计给他斗赢了,这个过程是我最大的刺激、最大的享受。”刘国梁他们都是如此,比赛当中有乐趣,他能享受比赛。而有些“苦大仇深”的选手,一打比赛太痛苦了,老想着结果,难免患得患失,精力不集中,胜骄败馁。